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浅析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大学生“村官”计划文献综述

 2020-03-31 12:04:07  

近年来,为了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中央政府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文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经过党和各级政府多年的努力,全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到农村担任村干部。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正在形成。这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后,对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改善了农村原有的落后面貌。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大学生”村官”计划也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该项政策的后续实施。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研究综述

(一)政策本身存在问题

1.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不合理

杜娟娟、吴元其(2011)认为,现今大学生村官的录取工作是依照公务员的程序进行的,主要考察的还是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而不是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的需要选聘大学生村官,忽略了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的结合。贾淑惠(2011)认为,在村官的选聘中,笔试也存在问题,大学生村官的首要作用是传播农村急需的文化知识,因此专业对于村官的工作来说,意义重大。而实际调查中却发现,村官的专业各异,拥有农学背景专业的很少。

2.大学生”村官”身份处境尴尬,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李莎(2011)指出,目前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他们不是公务员,虽然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身份定位非常模糊。由于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3.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偏低,缺乏激励保障措施

张岩(2009)认为,待遇标准偏低,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贾淑惠(2011)也认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村官的现有待遇只是满足了村官们低层次的需要,这对村官以后的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而基于公平理论,大学生村官会将自己的所得与付出和社会上相关组织的成员进行比较,如基层公务员。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工作量与基层政府公务员相比真实不少,但是收入差距却较为明显。对此,他们觉得不公平,甚至使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有时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工作。

4.培训机制不完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