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对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2-01-13 21:58:40
全文总字数:563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导致各种国外银行的涌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地方性和区域性质的金融机构,它所面临得是巨大的竞争和挑战。由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使得它很难受到学界过多的关注。随着深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商行暴露了其股权结构的问题,从而使它们的长期发展陷入了困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搜集它们的微观数据,在定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考察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发现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完善之处,对症下药,改善股权结构缺憾之处,以期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提高公司绩效。本文在控制其他变量对银行绩效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对银行的股权结构进行重点剖析,多角度地验证其对银行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可对银行的管理者从优化股权结构的层面来提高银行绩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完善了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也有利于金融市场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对于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甚至于国民经济增长,都有很大的益处。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由于国外要先于国内涉及这个领域的研究,所以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伯li、米恩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他们指出将权利进行分散,企业实际拥有者留下剩余索取权,把经营权利分配给他人来经营。后来詹瑟与麦克雷指出造成了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由于企业的经营权并没有同时掌握在该企业的实际拥有者手里,在指令的传达过程中就会产生代理成本。在那之后格罗斯曼和哈特提出不完全契约理论,就是以合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方向和出发点,以所有权或剩下的控制权的最佳配置为研究目的。他们当年提出的理论经过完善和发展成为如今分析控制权的配置对激励和对信息获得的影响的最重要分析工具。mc connell 和 servaes的]研究发现将公司绩效的好坏用托宾q值来衡量的时候,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在五十左右的时候,公司的实际价值是最高的,并且价值向这个比例的左右递减。所以说合理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价值有着明显的提升。pedersen 和 thomsen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发现了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绩效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维拉和乌赫多通过截面数据分析发现股权的集中度对公司的实际价值的提升的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是对绩效提升有正向影响的。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的。张诗奕和杨继国以及沈小燕和王跃堂研究发现当股权属性为国有时,绩效是有明显提升的。而沈小燕和王跃堂研究发现国有持股较多时绩效是明显下降的。章海涛和王丽研究发现股权制衡效果越大的时候绩效是会下降的。而刘艳妮在研究中则是发现适当的增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有利于绩效提升的。也有学者丁俊峰在研究中发现股权制衡度和绩效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关联。后来有李维安和曹延求在研究中提出的利益协调假说,认为当股权集中,大家的需求是共同,当目标一致共同出力,企业内部比那会趋于协调,企业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此时集中的股权会增加企业的聚合力,带来的结果就是提高企业的绩效,达成共赢。也有学者陆俊杰在研究中提到掏空假说,当股权过于集中时,实际控股的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乃至犯法的转移公司的资源,而这种行为直接且严重的影响了中小股东集体的利益,会导致绩效的下降。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1、第一章:阐述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背景和本次研究的意义。发现如今由于国外银行的涌入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如何应对竞争寻求突破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银行的管理者从优化股权结构的层面来提高银行绩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股权结构和绩效相关问题的研究内容,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情况的综述。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结论是有差异的,而且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结论也是有着不同之处的。
3、第三章:主要是说明了本文研究涉及的一些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施方案:通过查询国内外多篇文献获取相关理论基础,对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度量,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结果系统分析,并寻找存在的不足以及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进度安排:2018.12.20 选定题目 确定研究方向
2019.1 - 2019.2 查阅资料,完善选题相关资料,收集相关文献。
4. 参考文献
[1] 牛立腾.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物价,2019(03):35-37.
[2] 杨德勇,曹永霞.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05):87-97.
[3] 方艳.当前经济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的问题注意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