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1-03-08 23:36:34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失业率日益上升,产业“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以及维持美国全球经济领导者地位,抢占未来制造业的制高点,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恢复制造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并且针对此提出了鼓励新兴科技创新,加大基础科研投资力度,以创新拉动整个制造业的重新崛起,同时颁布了多项文件保证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以及对外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弱”化美元,获取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而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由我国转向其他工资水平低的国家。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货物伙伴,最大贸易逆差国,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也是重点针对中国而提出。因此,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政策也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规模、就业质量、人才需求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本文旨在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探究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影响。
研究意义主要是通过分析美国再工业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内在含义,探讨其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规模、质量、人才需求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赵德昭,许和连(2013)指出基于幼稚产业论的角度,短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贸易保护会引起本国内就业规模扩大,冲击中国市场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反而会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缩小和失业人数的增加,而中国劳动力就业数量则会回升。唐志良,刘建江(2012)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将促使中美制造业从互补走向竞争,对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海外拓展,发展自主性会产生一定阻碍。但同时陈汉林,朱行(2016)也指出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减少了中国本土招商引资,削弱成本竞争优势,加大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以及拉大了中国制造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差距,应在扩大内需,加大出口,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袁冬梅(2012)认为此时美国制造业的回归一定时间内欲吸纳的就业数量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这也是对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启示。崔日明,张婷玉(2013)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行下制造业的引资与投资都将受到影响,因此要及时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来应对变化。
应在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制造业逐渐失去低成本优势的问题,王燕武(2011)对此保持乐观态度,通过对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比较分析,认为有必要提高制造业劳动力报酬水平,现在以及未来的一个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有利于保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而贾晓玫(2015)指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外商投资、进口额以及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劳动力素质水平等方面会产生负面效应。
Fiona Tregenna(2011)认为那些过早出现“去工业化”现象的国家尤其有必要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政府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政策干预,推行果断和有效的产业政策。David Kucera、William Milberg(2003)认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失业率的上升不是因为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增加,而是因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减少,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必要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因为它会扰乱自由市场,最终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资源的低效配置。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1)研究基本内容
结合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叙述: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提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二章分析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历史背景,了解中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第三章主要着重于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状况,包括劳动力资源现状、劳动力市场结构,现有问题以及原因等;第四章从多方面讨论着手讨论美国制造业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以上分析,从而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2)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