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从简·奥斯丁的后期作品看其婚姻观开题报告

 2022-01-05 21:25:00  

全文总字数:226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杰出女性作家,奥斯丁的作品大多描写英国乡村中上层阶级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艺术化真实地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状况。这些小说以理性特色消除了感伤、哥特小说的泛滥之势,成为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开端。奥斯丁虽终生未嫁却能写极为精彩的婚姻故事,她的作品脱离了低俗的情爱纠缠,在这些好好坏坏的婚姻中不仅塑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男女角色,也生动展现了英国现实社会场景,传达出她别具一格的婚姻观。她在对婚姻进行思考的同时,也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现状做了深刻的批判,在女性意识的指引下,呼吁女性自尊自爱并且努力纠正大男子主义,极力推崇男女平等的和谐观念,而她在宗教思想影响下对明媒正娶结合形式的支持也正是出于理智的现实态度而非保守落后行为,对未婚私定终身甚至视情况而给予宽容,可以说在18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中奥斯丁的这些观点都是进步意义的。值得不断深入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奥斯丁的作品研究开展非常之早。与奥斯丁同时代的十九世纪评论家与作家对她的作品褒贬不一,司科特写下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奥斯丁评论《一份未署名的评论爱玛的文章》,对奥斯丁温和高雅的文风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细致真实刻画大有赞赏,此后麦考莱、刘易斯也写评论称赞过她,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但也有许多评论家对奥斯丁是贬低的,夏洛蒂勃朗特可以说是当时反对声最突出的一位,她在《关于奥斯丁的书简》坦言奥斯丁作品缺乏激情,可以说在追求宏大叙事的十九世纪奥斯丁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当时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她的文风上。二十世纪后奥斯丁作品研究有了新发展,特别是关于她的女性主义、人物塑造技巧与讽刺艺术,代表作有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和哈丁的《有节制的憎恶》。而在婚姻观方面,本迪特在《道德家奥斯丁》中认为,奥斯丁在她的小说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性特点上:骄傲、自我认识、爱等,从人性角度来考察其婚恋观拓展了研究方向,麦克马斯特的《奥斯丁小说的连续性》指出奥斯丁不会安排一见钟情,她把爱情看做是一个过程且希望双方通过对话来获得发展,这一观点也是新颖的。

国内对奥斯丁婚姻观研究的比较丰富,在论文方面,如于丽锦《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典型小说剖析奥斯丁婚姻观,杨欢《奥斯丁婚恋模式与婚恋观新探》探讨了宗教对奥斯丁婚姻观的影响,但主要集中于宗教中的“呼唤与应答”“忏悔与反省”,没有提及契约精神,王金安《论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与婚姻观》挖掘奥斯丁婚姻观中的觉醒的女性意识,但是只集中分析了奥斯丁前期作品且没有涉及到女性自身改变对婚姻的影响力,王建光《浅析奥斯丁作品中的妇女问题和婚姻观》注重婚姻中的经济问题,此外还有许多优秀的研究奥斯丁婚姻观的论文,但多以前期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且多集中于婚姻观中的男女平等,物质与爱情的关系探讨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简奥斯丁共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觉桑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她的创作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界限分为创作前期与后期。

奥斯丁的后期作品创作更为成熟,此时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情感经历和生活阅历,她的作品蕴含了奥斯丁对婚姻与家庭生活的深刻思考,奥斯丁通过小说传递出的婚姻观也伴随着最后一部作品《劝导》的完成而终具规模。婚姻观是“制约、规范两性的指导思想,是各种婚姻形态形成和变革的先导和核心”,本文着重关注了奥斯丁后期代表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选取了三部小说中的各色男女婚姻进行分析,归纳出奥斯丁婚姻观体系中理性之爱的构架基础、物质条件可观的运行条件以及明媒正娶的结合形式,并且探究影响其婚姻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论文预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每三大部分包涵三小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婚姻应该有以理性为重的爱情基础,通过对情节与人物分析,以奥斯丁对虚假爱的批判与对真挚之爱的赞美与追求来论证。最后分析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是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部分主要写良好的的物质条件是婚姻保障。物质与爱情缺一不可,但不过于重视物质条件,通过对情节与人物分析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她这一观点形成的是其现实主义的态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刘新诚.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婚姻观[j].首都师大学报, 1995

[2]王春荣.新女性文学论纲[m].沈阳:江宁大学出版社.1995:117

[3]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7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