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媒介转型时期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消解与重构——兼论媒体转型发展的路径开题报告

 2021-12-27 21:09:26  

全文总字数:519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选题目的

媒介转型时期,新旧媒体交融碰撞带来了诸多矛盾:新闻从业者媒介伦理的缺失、受众赋权下媒介素养的低下、资本侵蚀着专业主义的精神,种种乱象都在消解着由国外传入并在国内逐渐生根发芽的新闻专业主义。本文在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本土化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当下媒介转型时期对于新闻专业主义多方面的消解,最终旨在从新闻工作者专业意识、媒介组织规范及制度、受众公民素养等角度对其在中国新环境下的重构搭建思路并试图为媒介转型提供些许合理化建议。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新闻专业主义是在国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新闻从业者所需遵从的职业规范与职业理想,因此,作为研究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有必要对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作系统的研究与梳理,以便进一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第二,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西方舶来品,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必定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相结合,并衍生出了具有中国独特气质的新闻专业主义。本文对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进行梳理与研究,试图探索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新闻业之间的关系,并为进一步探讨其在新历史环境下的发展作出指导。

第三,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新的媒介技术带来了人的感官的全方位延伸,使人们重新达到平衡,媒介生态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在这样一个媒介转型时期,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自媒体对于新闻职业角色认知的消解、新闻泛化对于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消解、“资本办报”对于新闻业独立性的消解等多重冲击。系统分析中国本土新闻专业主义所受到的挑战,对于指导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在媒介转型阶段,结合具体历史背景与媒介生态来组建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与重构的现实路径,挖掘其在当代的理论核心与价值内涵,对于理论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国新闻业的规范具有指导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一,每一个理论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指导实践。通过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其内涵“客观公正、自由独立、公共服务与专业自律”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新闻业而言都具有普适性价值。然而,在我国媒介转型的关键时期,媒介乱象迭起: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精神、媒介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资本控制舆论”甚嚣尘上等等……种种问题都在要求我们重建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并以此来指导新闻业实践,让从业者回归专业、让媒介生态重返清明。

第二,媒介转型期,新旧媒体交融碰撞带来了诸多矛盾:网络与移动互联等带来了受众赋权与素养低下之间的矛盾、社交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渠道失灵”的矛盾、新的媒介生产技术与传统新闻学理念的矛盾等等,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舶来品在我国新的历史环境下也产生了“难产”的现状。然而,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环境并非相悖,媒介转型的新环境更加呼唤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这对于多重矛盾的解决以及媒介转型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源于20世纪末,根据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对关键字与篇名进行检索,自21世纪初起,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关的文章在总体上呈递增趋势(见下表)。学界普遍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学术研究从清华大学教授郭镇之于1998年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上的《客观新闻学》始。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客观性为主要思路,介绍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的新闻从业者以及对客观性的内容与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较为经典的文献还包括黄旦教授的《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2005年),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进行了详实的论述,文章从研究传播者引出问题,总结了新闻专业主义从最初受到个体到组织再到社会体制对新闻选择的影响;以及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批判,进而得出新闻专业主义被解构和消解的现实困境。由此可看出,早期尤其以21世纪初期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理论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理论核心理念与精神的介绍与传播。

另外,关于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议题也陆续成为了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最早由陆晔和潘忠党发表于2002年《新闻学研究》的文章《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力图回答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它如何在新闻改革中形成,它的形成过程又如何反映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张力,并对中国转型时期的专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得出,专业主义的话语在中国新闻改革的过程中具有解放的作用,预示着更加深层的变革。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胡智峰教授发表于《广告大观》的文章《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途径——写在央视新闻调查十周年之际》则认为新闻调查》节目所展现出的坚忍不拔探究真相的职业精神、坚守底线,最大限度实现媒介公信力的效果诉求以及对各种热点与敏感事件宣传的“度”的把握都可以视作中国特色的“新闻

专业主义”。另外,陈文高于2007年发表于《求索》中的《论新闻专业主义及其本土化策略》以及周劲发表于2013年第二期《新闻大学》中的文章《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索》都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其本土化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本土化策略,例如树立专业意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完善行业、组织的专业规范与制度、健全新闻法治,在自律与他律层面上进行规范;推进新闻体制改革等。此议题的研究从2006年起至第二个十年中稳步发展,研究成果也逐渐走向理论与成熟。

第三部分包括近年来对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新环境下的一些思考。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新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越来越多,从2011年至2016年呈现逐渐递增的态势。例如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变化以及如何在适应新环境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刘丹凌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的文章《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中探讨了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新型的新闻传播业撼动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新闻工作者、新闻生产乃至新闻业等多方面的变化,并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转向与重构。2013年吴飞发表于《新闻记者》的《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中对西方公民新闻运动的概念、模式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自媒体环境更加呼唤新闻专业主义。此类议题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与大势。

2000-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新闻专业主义

740

235

219

275

308

295

238

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

4

2

6

12

14

18

22

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

4

1

2

1

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重构

1

1

1

1

(二)国外研究现状

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起,随着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化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政党报刊衰退,报纸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逐渐走向商业化、独立化的大众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报纸经济上独立、立场上中立,以报道新闻为中心,注重吸引读者。到了19世纪末,黄色新闻浪潮席卷而来,性、暴力、犯罪等内容充斥报纸版面,很快便遭到了社会的抵制。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提出了“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且公正的评论”以及“详尽的新闻报道”三大目标和“不偏不倚,不党不私”的办报方针,实质上已经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随着美国“扒粪运动”等维护公共利益的新闻实践的兴起,新闻客观性等原则也逐渐确立下来。1944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了《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使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成熟。

在研究内容上,以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客观性原则与新闻生产为中心,从传播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多角度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了研究。

在传播学角度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传播过程中控制者的一种职业规范与职业理想,这其中还包括着组织与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研究控制者的相关著述中,沃伦布里德《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1955)提出了“潜网”的概念,它强调了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介组织潜移默化的社会控制。另外,戈夫曼的《框架分析》(1974)休梅克的《把关》(1991)强调分不同层次研究把关展开论述人的重要性,探究究竟有哪些因素与个体的新闻“把关”直接相关,这实际上从传播的视角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学角度,最著名的有美国媒介社会学者迈克尔舒德森的著作《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1978),该书围绕新闻的客观性展开论述,将重点放在对现代新闻机制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互动中,开创了新闻社会学的传统。盖伊塔奇曼的《做新闻》(1978)指出,新闻作为建构社会现实的工具,无法真实的报道社会生活,由此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质疑。

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有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1984)等等,它们不脱离政治、经济等要素孤立地考察大众媒介的效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而是从媒介组织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的关系出发,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力量与媒介组织的相互作用,揭示媒介的私有权及其生产过程对媒介内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

然而,国外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在美国的早期发端,对其后续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新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所遭受的挑战与应有的出路研究较少,而在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建构领域则鲜有研究。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西方舶来品,其所倡导“客观公正、自由独立、公共服务与专业自律”对于世界新闻业而言具有普适性价值。本文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本土化历史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媒介转型时期,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自媒体对于新闻职业角色认知的消解、新闻泛化对于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消解、“资本办报”对于新闻业独立性的消解等多重冲击,最后探索了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与重构的现实路径,对于媒介转型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实施方案

(二)进度安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陆晔、潘忠党: 《成名的想象: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 年总第71 期;

2.[美] 迈克尔舒德森: 《发掘新闻: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3.黄旦: 《传者图像: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