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以新浪微博为例开题报告
2021-12-24 15:15:53
全文总字数:2049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媒介环境日新月异,微博、微信及各种app移动新媒体迅速兴起,新媒介以其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使之成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塑型载体”。同时,互联网的物理特性使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并存,良莠不齐”特征。消极理念、黄色信息、网络骚扰、网络诈骗等,不仅给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危害,也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稳定性因素。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在高校传统教育手段的效用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是通过分析其信息需求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加强引导,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是借助于新媒介,引导大学生规范个体行为,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三是积极研究和利用新媒介,有利于高校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优化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形成了很多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发韧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和丹麦,到70年代,英国开展了“媒体素养教育运动”,截至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媒体教育课程,并成为gcse考试科目。除英国外,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等一些国家,也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模式,纳入正规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而在国内,一方面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专项研究还未进入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国内尚无高校开设媒介素养必修课,在现有的政治教育和素质培养体系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极少涉及。
自1997年始,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经历了五个时期:引入期、准备期、发展期、井喷期和持续高涨期。2008年以来,媒介素养的研究进入持续高涨期,每年发表研究论文超过150篇,涉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约有一半。目前,相关著作有10多种,主要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理论渊源、教育内容、国外教育模式等。但迄今为止,只有一本针对大学生的专著(于翠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从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结果看,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与分析,大多局限于某个高校或区域的小范围实证研究,最高采样数不足一千,未能检索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实证研究成果。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了解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和媒体消费情况。包括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接触媒介的动机和兴趣、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参与媒介互动的能力水平等等;
②掌握被调查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包括对待媒体的基本态度和评价大学生对媒介的偏好、对媒介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对不良媒介信息的抵制和批判能力、媒介新闻报道对个人态度的影响等等;
③掌握被调查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认知和自律情况;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第一阶段:论文选题阶段(2016年10-12月)
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2017年01-02月)
第三阶段:理论知识提升与问卷设计阶段(2017年03月)。
4. 参考文献
[1] 张艳秋.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m].人民出版社,2012
[2] 骆鸿儒.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手段——以微博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2(8).
[3] 孙宜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社会意义[j].青年记者,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