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开题报告
2021-12-13 20:53: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选择探究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这一方面来写,其实是经过不断斟酌和更改的,也是经过导师给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意见和指导之后,才确定下来的题目。因为自身对李清照的热爱和一直以来的不断研读她的作品、揣摩她的韵味和情调,使得内心深深地被她的女性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然而从一次次研究她的诗词中看到,她的作品有很多地方其实是有深固的来源和根脉的!其实不光是李清照,几乎每一个有所成就的诗人词人,他们的作品创作的来源和灵感都不外乎日积月累的从前人的佳作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所以其实我能发现到,李清照的很多诗词创作的来源和素材都表现出对唐诗的各方面的接受!无论是内容,还是情感表达方式,还是写作手法或技巧等等。因此,以“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为最后的论文题目,是有自身的想法和根据的,对唐诗的接受是一个大的概念和大的题目,所以文章也从五个方面分别着手来阐述李清照是怎样整体全面地去接受唐诗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古今中外对李清照的研究的文章数不胜数,有对她个人女性形象的阐述,有对她词中某个意象的总结,也有论述她对某个人物的接受的、比如李雪梅的《李清照诗杜甫诗》(《民主》,2013年第11期),文章主要介绍李清照和杜甫两个人的诗词,以及做了异同的比较,但是全篇仅仅做了这两者的比较,没有涉及唐朝诗词名人或者唐诗作品对李清照的其他影响,所以也不是一篇概括李清照对唐诗整体接受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陈军的《李煜与李清照词“梦”意象比较》(《求实》,2006年第24期),本文主要就一个点即两李词中的“梦”这一个意象进行阐述,全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得具体透彻,不过也没有做关于李清照对唐诗整体接受的论述。当然,还有一篇金振华的《李白与李清照诗歌的共通处》(《苏州大学学报》,第1987年第4期),同样,单单就只从某一点进行分析,其实关于李清照对唐诗方面的研究的文章有很多,除了上面的几篇,还有陈桂成的《“诗有史,词亦有史”——论杜甫诗、李清照词的共同美学特质》(《作家》,2009年第18期)以及章可敦的《论李清照对杜甫诗歌的接受》(《名作欣赏》,2007年第15期)等,但是这些文章都是从李清照对唐诗接受的某一个小方面来进行研究,而不是全方面去研究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因此,总的来看,目前就李清照对唐诗整体的接受这一方面,还没有一篇文章做过具体而全面的论述;于是我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文集,整理出李清照各个时期的作品和其中表现出的她对唐诗的接受的例子,再加以整理,总结出了自己的几大点去进行新的阐述。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李清照的诗词创作的来源十分广泛,其中对唐诗的接受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研究了李清照对唐诗的全面具体地接受,并分别从五大部分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一.语典的化用:通过比较李清照和杜牧、杜甫的相关诗词作品,具体分析里面语典的化用。二.意境的模拟: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意境的创设有很多例子,其中很多就模拟了唐诗中的典型意境,除了举例韩偓、孟浩然等诗人的作品来体现李清照对唐诗意境的模拟,另外还对“夜雨芭蕉”和“秋雨梧桐”等意象进行了着重阐述,因为易安词中确实有相当多的部分是模拟了这种意境。三.人物形象描写方式的袭用:通过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和李煜《浣溪沙》、《菩萨蛮》两首作品,包括韩偓的《偶见》(一名《秋千》),阐述李词中主人翁的各种形态动作等描写方式对唐诗作品的袭用。四.情感表达方式的化用:首先比较了李词和唐诗《应天长》《木兰花》以及《春怨》等作品,体现李词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对唐诗的相关化用,另外,在情感表达方式的袭用上,还具体介绍了李清照对唐朝的清怨诗的接受。五.谋篇布局的借鉴:分析李清照的《晓梦》和《渔家傲天街云涛连晓雾》对李白游仙诗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基本构思和布局进行的明显化用。综合这五个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李清照诗词的创作在很多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唐诗的接受。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前期准备(2015年10月到2016年5月)这个时候的任务是上网查找资料,确定自己研究的方向及课题题目;
2015年10月2号-10月25号,完成对资料的整理分类,并完成开题报告;
2015年11月1号-12月15号,完成论文的构架;
4. 参考文献
陈军《李煜与李清照词“梦”意象比较》[j],《求实》2006年第24期.
章可敦《论李清照对杜甫诗歌的接受》[j],《名作欣赏》2007年第15期.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