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高速K7 740腰棚子大桥施工图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9 15:18:23
1.目的及意义
1.1 目的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我们自主,独立的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完成一个专业课题的设计,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回顾,结合相关设计规范,结合工程案例,逐步掌握设计原则、步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设计需要巩固深化拓宽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将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训练,更深刻掌握桥梁的知识,提高看图能力及绘图能力,以及熟练使用Auto CAD和迈达斯,为我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同时,在设计工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和导师、同学探讨,锻炼我们的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应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掌握桥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学会使用桥梁规范和设计手册,不断提高计算、绘图、使用电脑的基本技能。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从西欧迅速发展起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具有变形小、结构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伸缩缝少、养护方便、抗震能力强等优点。20世纪50年代, 前联邦德国首次采用平衡悬臂施工法建成了跨径114.2m 的Worms桥, 开创了混凝土梁桥用于大跨径的新局面,T型刚构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之后连续刚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结构特点是梁体连续、梁墩固结, 既保持了连续梁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 又保持了T型刚构不设支座、不需转换体系的优点,方便施工,且有很大的顺桥向抗弯刚度和横向抗扭刚度,能满足特大跨径桥梁的受力要求我国自50年代开始对预应力混凝土进行研究及试验,1956年建成第一座跨径20m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从1976年以后,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发展都是十分突出的。有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赶上国际水平,获得了国际声誉。现代桥梁走过了10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知本世纪的桥梁建设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桥跨结构继续向大跨发展。2、新桥设计理论与旧桥评估理论更趋完善。3、建桥材料向富强、 轻质、多功能方向发展。4、信息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更趋广泛。5、日益重视桥梁美学、 建筑造型和景观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桥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title}
2.1.1桥型方案比选
根据工程背景、地址条件等,选三种桥型作比较,从安全、功能、经济、美观、施工、占地与工期多方面比选,最终确定桥梁形式。
2.1.2主要尺寸及配筋拟定
连续梁桥横截面的设计主要是确定横截面的形式,包括主梁的截面形式、主梁各细部尺寸,它与桥梁的施工方法、建筑高度等很多因素有关。顶板、边跨合拢段和中跨合拢段需采用相应的预应力钢束设置。
2.1.3上部结构计算
桥面板计算;恒载和活载内力计算;其他因素引起的内力计算;预应力束的布置及相关计算;全梁截面特性计算;强度及应力验算;挠度及预拱度计算;
2.1.4下部结构计算
桥墩设计计算;基础设计计算
2.1.5完成相应图纸
桥梁施工图设计阶段: 结构设计任务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结构施工图两大部分内容。
(1)设计计算:①荷载统计;②内力组合;③主梁配筋计算;④行车道板计算; ⑤、柱下基础计算
(2)绘图部分:①主梁构造图;②主梁配筋图;③墩、台构造配筋图;④桥面铺装构造图;⑤支座构造图;⑥墩、台盖梁配筋图。
2.2 目标
(1)查阅不少于10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完成开题报告;
(2)连续梁桥结构计算;
(3)用Auto CAD完成不少于30张图的绘制,图纸应能体现设计的主要内容;
(4)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5)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英文文献翻译。
2.3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1)设计基础资料及设计说明;
(2)桥梁的方案设计:桥型设计方案比选、主要材料、施工工艺、桥跨总体布置、结构尺寸的拟定;
(3)迈达斯建模:建模过程、分析过程;
(4)荷载内力计算:各分段点箱梁高度及底板厚度的计算、恒载内力计算、活载内力计算、支座位移引起的内力、温度变化引起的内力、荷载内力组合;
(5)预应力钢束设计:预应力钢束的估算、纵向预应力钢束的布置、预应力钢束应力损失;
(6)次内力计算:徐变次内力计算、温度次内力计算、支座不均匀沉降次内力计算、预应力次内力计算;
(7)截面验算:内力组合、承载能力验算、抗裂性验算、持久状况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压应力验算、施工阶段混凝土构件压应力及拉应力验算、挠度验算;
[1]姚玲森,《桥梁工程》(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5
1.1 目的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我们自主,独立的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完成一个专业课题的设计,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回顾,结合相关设计规范,结合工程案例,逐步掌握设计原则、步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设计需要巩固深化拓宽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将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训练,更深刻掌握桥梁的知识,提高看图能力及绘图能力,以及熟练使用Auto CAD和迈达斯,为我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同时,在设计工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和导师、同学探讨,锻炼我们的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应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掌握桥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学会使用桥梁规范和设计手册,不断提高计算、绘图、使用电脑的基本技能。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从西欧迅速发展起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具有变形小、结构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伸缩缝少、养护方便、抗震能力强等优点。20世纪50年代, 前联邦德国首次采用平衡悬臂施工法建成了跨径114.2m 的Worms桥, 开创了混凝土梁桥用于大跨径的新局面,T型刚构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之后连续刚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结构特点是梁体连续、梁墩固结, 既保持了连续梁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 又保持了T型刚构不设支座、不需转换体系的优点,方便施工,且有很大的顺桥向抗弯刚度和横向抗扭刚度,能满足特大跨径桥梁的受力要求我国自50年代开始对预应力混凝土进行研究及试验,1956年建成第一座跨径20m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从1976年以后,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发展都是十分突出的。有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赶上国际水平,获得了国际声誉。现代桥梁走过了10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知本世纪的桥梁建设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桥跨结构继续向大跨发展。2、新桥设计理论与旧桥评估理论更趋完善。3、建桥材料向富强、 轻质、多功能方向发展。4、信息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更趋广泛。5、日益重视桥梁美学、 建筑造型和景观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桥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1基本内容2.1.1桥型方案比选
根据工程背景、地址条件等,选三种桥型作比较,从安全、功能、经济、美观、施工、占地与工期多方面比选,最终确定桥梁形式。
2.1.2主要尺寸及配筋拟定
连续梁桥横截面的设计主要是确定横截面的形式,包括主梁的截面形式、主梁各细部尺寸,它与桥梁的施工方法、建筑高度等很多因素有关。顶板、边跨合拢段和中跨合拢段需采用相应的预应力钢束设置。
2.1.3上部结构计算
桥面板计算;恒载和活载内力计算;其他因素引起的内力计算;预应力束的布置及相关计算;全梁截面特性计算;强度及应力验算;挠度及预拱度计算;
2.1.4下部结构计算
桥墩设计计算;基础设计计算
2.1.5完成相应图纸
桥梁施工图设计阶段: 结构设计任务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结构施工图两大部分内容。
(1)设计计算:①荷载统计;②内力组合;③主梁配筋计算;④行车道板计算; ⑤、柱下基础计算
(2)绘图部分:①主梁构造图;②主梁配筋图;③墩、台构造配筋图;④桥面铺装构造图;⑤支座构造图;⑥墩、台盖梁配筋图。
2.2 目标
(1)查阅不少于10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完成开题报告;
(2)连续梁桥结构计算;
(3)用Auto CAD完成不少于30张图的绘制,图纸应能体现设计的主要内容;
(4)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5)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英文文献翻译。
2.3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1)设计基础资料及设计说明;
(2)桥梁的方案设计:桥型设计方案比选、主要材料、施工工艺、桥跨总体布置、结构尺寸的拟定;
(3)迈达斯建模:建模过程、分析过程;
(4)荷载内力计算:各分段点箱梁高度及底板厚度的计算、恒载内力计算、活载内力计算、支座位移引起的内力、温度变化引起的内力、荷载内力组合;
(5)预应力钢束设计:预应力钢束的估算、纵向预应力钢束的布置、预应力钢束应力损失;
(6)次内力计算:徐变次内力计算、温度次内力计算、支座不均匀沉降次内力计算、预应力次内力计算;
(7)截面验算:内力组合、承载能力验算、抗裂性验算、持久状况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压应力验算、施工阶段混凝土构件压应力及拉应力验算、挠度验算;
3. 参考文献
[1]姚玲森,《桥梁工程》(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5
[2]叶见曙,李国平,《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7
[3]石洞,石志源,黄东洲,《桥梁结构电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4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12)
[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