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建筑类 > 土木工程 > 正文

南京长陵集团研发楼设计开题报告

 2020-06-02 19:36:4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一、 工程概况和设计基本资料

本毕业设计题目为实际工程应用课题,位于南京市,该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8212;剪力墙结构体系。房屋总高36.9米,共10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工程场地无液化土层,属于Ⅱ类场地土。

二、 框-剪结构的特点

1. 结构体系概念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建筑学中被称为框-剪结构,主要结构是框架,由梁柱构成,小部分是剪力墙。框-剪结构在现代建筑中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综合比较下广泛运用于高层建筑。他结合了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的特点,既能提供建筑平面布置的较大空间,又能良好的抗侧力。

2.结构设计特点

(1)框架和剪力墙结构是两种不同的抗侧力体系,剪力墙承担了较大部分的水平力,框架承担较多的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图1-1a),下部楼层层间位移较大,上不楼层层间位移较小,剪切强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图1-1b),下部楼层层间位移较小,上部楼层层间位移较大。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楼板联系在一起协同工作,由于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两者在同一层间具有相同的水平位移,变形协调,侧向变形呈弯剪型,框架和剪力墙间产生相互作用,上部框架拉着剪力墙,下部剪力墙推着框架。(图1-1c),(图1-1d)反应了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上述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楼盖结构平面内传递的剪力实现的,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楼盖结构的整体性和平面内刚度必须得到保证。

(2)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框架和剪力墙相结合组成,两者共同工作,兼有框架和剪力墙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既具有框架结构建筑布置灵活、空间较大的特点,又具有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因而在10-30层办公楼和旅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建筑物较低时,仅布置少量的剪力墙即可以满足结构的抗侧要求,当建筑物较高时,通过布置较多的剪力墙可使结构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抗震性能。

(3)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 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 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4)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 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 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5)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6)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高层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大,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3.结构受力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是侧向力(风或者地震作用)是影响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不仅要考虑建筑功能和结构受力,还应该考虑到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的要求。

由于剪力墙水平刚度大,剪力墙将承受大部分水平荷载,一般能承担80%-90%的荷载,是抗侧力的主体,整个结构的侧向刚度大大提高。框架则承担竖向荷载,提供了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也承担少部分水平力。

框架本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呈剪切变形,而剪力墙则呈弯曲变形。当两者通过楼板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荷载时,变形必须协调,如图1-1所示,侧向变形将呈弯剪形。其上下各层层间变形趋于均匀,并减小了顶点侧移。同时,框架各层层剪力趋于均匀,各层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也趋于均匀。

a纯框架结构变形

b纯剪力墙结构变形

c框剪结构变形

d框剪结构相互作用情况

图1-1

三、 结构体系布置

结构体系布置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环节。合理的结构布置应该使建筑物具有明确的传力路线、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抗震设防的建筑还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理论分析、工程实践以及震害调查表明:概念设计对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结构布置时结构设计时一定要符合概念设计的内容,做到概念理清合理、设计思路正确。此外,框架-剪力墙的结构布置还应该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中的有关条文的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包括:竖向结构体系和水平结构体系。竖向承重结构体系也称抗侧力结构,不仅要承担竖向荷载也要水平力的作用。水平结构体系即楼盖和屋盖结构,在高层建筑中,楼(屋)盖结构除了承受与传递楼(屋)面竖向荷载以外,还要把各个竖向构件联系起来,协调各榀抗侧力结构的变形与位移,对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有直接的影响。

(1)控制房屋总高度: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房屋的总高度不已超过下表3-1中的规定。 表3-1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框架

70

60

50

40

-

框架-剪力墙

150

130

120

100

50

剪力墙

全部落地剪力墙

150

140

120

100

60

部分框支剪力墙

130

120

100

80

不应采用

筒体

框架核心筒

160

150

130

100

70

筒中筒

20

80

150

120

80

板柱-剪力墙

110

80

70

40

不应采用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2.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4.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IV类场地上的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

5.甲类建筑,6、7、8度时宜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9度时应专门研究

6.9度抗震设防、房屋高度超过本表的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的依据,并采取有效措施。

(2)控制高宽比:高层建筑可以近似看成是固定在基础上的竖向悬臂结构,所以增加建筑结构尺寸对减少结构竖向位移十分有效。控制高层建筑的高宽比,可从宏观上控制结构的抗侧刚度、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和经济性。《高规》中规定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2的要求。

表3-2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7度

8度

9度

框架

5

4

3

-

板柱-剪力墙

6

5

4

-

框架剪力墙、剪力墙

7

6

5

4

框架核心筒

8

7

6

4

(3)平面布置:高层建筑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布置宜对称均匀,尽量使结构刚心、质心重合,避免扭转。有利的平面形状一般有矩形、方形、圆形、L形、十字形以及井字形等。圆形、椭圆形等流线型平面的建筑所受到的风荷载较小,平面对称、长宽比相差不大的平面的建筑抗震性能一般较好。

(4)竖向布置:高层建筑立面体形应力求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避免错层和局部夹层,同一楼层应尽量设置在同一标高。高层建筑结构沿竖向的强度和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不应采用竖向布置严重不均匀的结构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避免刚度突变。

(5)基础布置:高层建筑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有条件时高层建筑宜设置地下室。在确定基础埋置深度时,应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体形、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

(6) 变形缝:高层建筑建筑不宜设置变形缝(防震缝、变形缝、沉降缝)。

(7) 布置规则:

1、 框-剪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2、 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

a) 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b)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c) 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d) 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e) 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f) 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g) 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3、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4、 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a) 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规范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b)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两尽端。

5、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沿高度墙的厚度宜逐渐减薄,避免刚度突变。当剪力墙不能全部贯通时,相邻楼层刚度的减弱不宜大于30%,在刚度突变的楼层板应按转换层楼板的要求加强构造措施。

6、 剪力墙数量的确定

剪力墙多了则不经济,少了则影响结构安全,因此剪力墙数量的确定是框剪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一般的都要有合适的剪力墙的数量。在一些计算信息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周期、层间位移角等等,都相对的较容易满足。在这其中我们应当注意对框架柱和剪力墙各自承担的倾覆弯矩之间比例的控制,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弯矩大于50%的框架倾覆弯矩结构才可以把次种结构形式定性

为在计算模型中选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总结一些成功的设计实例:一般底层结构剪力墙截面面积Aw和柱截面面积Ac之和对楼层面积Af之比以及剪力墙截面面积Aw与楼面面积Af之比均控制在表1范围内:

表1 底层结构剪力墙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

条 件

Aw Ac/Af

Aw/Af

II类场地

4%#177;1%

2%~3%

高层建筑采用框一剪结构时,宜取表中的上限值。表中数量为剪力墙纵横两个方向总量,两个方向的剪力墙数量宜接近。

四、 框-剪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1、计算简图与连接方式

框架#8212;剪力墙结构的计算简图,主要是确定如何合并总剪力墙、总框架,以及确定总剪力墙与总框架之间的链接和相互作用方式。

剪力墙与框架之间的链接方式有两大类:

第一种:框架与剪力墙是通过楼板的作用连接在一起的。刚性楼板保证了有水平作用时,同一楼层标高处剪力墙与框架的水平位移是相同的。另外,楼板平面外刚度为零它对各平面抗侧力结构不产生约束弯矩。刚性楼盖将剪力墙与框架连接在一起,同一楼层标高处有相同的水平位移。这种连接方式称为框架#8212;剪力墙铰接体系。

第二种:将连梁与楼盖链杆的作用综合为总连杆。剪力墙与总连杆用刚接表示剪力墙平面内的连梁对墙的转动约束,即能起到连梁的作用;框架与总连杆间用铰接,表示楼盖链杆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被称为框架#8212;剪力墙刚接体系。

刚接体系和铰接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连梁对剪力墙墙肢有无约束作用。

2、在进行结构内力及位移计算前,先作如下基本假定:

(1)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

(2)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不计扭转,即外力合力作用线通过结构抗侧移刚度中心。如不重合,可先计算平移运动,再按纯扭转计算,然后叠加。

(3)框架和剪力墙沿高度方向无变化,即它们的刚度特征值为常数。

3.解题思路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恒载、活载)作用下计算主要与楼盖结构平面布置有关,不考虑每榀框架、每片剪力墙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框架-剪力墙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计算较为复杂,要考虑协同工作。

假定房屋在风力或地震作用下不产生扭转,根据刚性楼板的假定,在同一楼层标高处的所框架和剪力墙的水平位移相等。为了简化计算,忽略剪力墙和框架轴向变形,将计算区段内所有横向(或纵向)的框架、剪力墙和连梁按期刚度相叠加的方法合并成总框架、总剪力墙和连梁。根据总剪力墙和总框架的刚度求得各自得水平荷载后,再根据个片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进行内利分配和根据框架柱的水平刚度D进行柱水平剪力分配。

五、 框-剪结构截面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截面设计,包括剪力墙墙肢、框架梁柱、连梁截面设计。其中剪力墙墙肢、框架梁柱的配筋计算分别与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相同。连梁可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连梁通常采用对称配筋,且不设弯起钢筋,由箍筋和混凝土承担全部剪力,可按框架梁的受弯、受剪公式计算。还应注意连梁也应进行强剪弱弯的内力调整。

六、 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设计时宜根据上部结构、工程地质、施工等因素选用能满足地基稳定性和变形要求的基础结构方案。本工程采用桩基础,从而减少基础自重减少基础沉降,调整地基反力,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基础的稳定性。

七、 参考文献

1.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陈保胜. 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上、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董安亮,臧从磊. 框架-剪力墙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莱钢科技,2006年2期

4. 包世华,张铜生主编.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应波,龚兆先. 高层框-剪结构剪力墙数量确定及布置初步设计专家系统.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6.魏忠泽,秦桂娟. 框剪结构体系中剪力墙的合理数量. 沈阳: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7.童衍蕃.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的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1983年02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4.黄世敏,魏琏,程绍革. 地震区框架-剪力墙结构最优剪力墙数量的研究. 工程抗震, 2003年01期

15. 周军,杜宏彪,蔡龙.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概念化设计问题. 2009年01期

16. 范永敏. 浅析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技巧.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5期

17. 侯丽红. 框架-剪力墙结构概念设计. 山西建筑, 2009年17期

18. 林玉英. PKPM程序在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思考. 福建建筑, 2009年08期

17.陈国兴,樊良本等编著.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8.陈国兴,陈忠汉,马克俭等编著.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本设计主要研究高层框架剪力墙的建筑设计,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及基础设计,并了解结构电算过程、运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

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建筑设计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