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PPP融资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21 22:19:24
文 献 综 述
土地综合整治是政府的一项非盈利性公益投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关系)是指政府、盈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在当前形势下,PPP模式能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公共物品供给效益,因此成为我国土地整理储备项目投融资的最佳选择之一。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我国土地整理及其融资模式进行了很多研究,他们都认为土地整治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国内对土地整治的投入较为单一。程萍通过总结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地区、荷兰、日本等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土地整治经验,以及国内”宇田模式”、”龙州模式”、”益阳模式”、”成都模式”、”安徽多元投入实践”等土地整治投入的不同实践模式,提出我国土地整治投入思路:(1)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2)加强顶层设计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土地整治专门机构的专业作用;(4)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和整治矛盾;(5)合理利用市场化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6)加大银行土地融资力度。
土地整治PPP模式中的主要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土地整治首先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目前我国土地储备融资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以及土地出让金留存等三种方式。政府拨款无成本无风险,但政府财政财力有限,所划拨资金在资金量上不能满足土地一级开发的资金需求,难以维持土地储备机构运转,资金压力大。银行贷款数额巨大,土地储备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向银行借款,需要按期还款付息,资金成本高。土地出让金仅有小部分可注入储备资金用来开发新的土地储备项目,资金有限,并且只能在后续开发中提供资金支持,存在滞后性问题,在土地储备融资过程中不能作为主要融资模式。随着粮食安全压力的加大以及耕地面积的锐减,加上国家投资总额的限制以及其他用途的竞争,政府财政投资已很难满足土地整治全面开展的要求。
土地整治PPP模式的优点
赵然觉得针对上述问题,结合PPP 模式在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及其自身传统管理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以PPP 模式为出发点,对土地开发整理做出新的思考,将PPP 模式运用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来,探索PPP 模式在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中的运作模式。土地开发整治引入PPP 模式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可以充分调动、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是有效避免土地整治项目决策的随意性,降低社会主体投资风险; 四是注重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可能出现的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
其次PPP模式作为土地整理项目融资方式之一,一方面可以由土地整理机构在年初将全年的土地整理计划按资金、地块、位置并结合可能参加的项目公司的实力等进行项目分组,确定各个项目的整理计划,然后进行项目的招标;另一方面,土地整理机构可与当地的金融机构合作,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整合各分散的投资者组建项目公司。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形式,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签订特许合同。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筹资、建设与经营。采取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PPP模式,能充分利用政府和私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发展伙伴关系, 即把政府机构的社会责任、远景规划、协调能力与私营机构的企业家精神、资金支持、技术手段和管理效率结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