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工程管理 > 正文

国内外PPP模式物有所值评价方法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9 15:18:19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是在私人主动融资(PFI)模式的一种改进和提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将其运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起国内外诸多研究者的关注。PPP模式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能够更加高效的管理进度、质量,分担部分风险,提高项目采购的效率。

PPP模式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更优的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物有所值是价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项目采用PPP模式后全寿命周期成本与传统模式下公共部门建设、经营总成本相比较后可以得到的价值增值。英国是最早将VFM法应用到对PPP模式下的可行性评估,并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形成了比较规范的VFM评价体系。除此之外,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不断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评价机制。

目前国际上对于VFM 评价主要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就是通过对某些推动“物有所值”的定性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来判断项目的自身能力。侧重于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可完成性。定性评价指标包括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风险识别与分配、绩效导向与鼓励创新、潜在竞争程度、政府机构能力、可融资性等六项基本评价指标:

(1)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指标主要考核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项目设计、投融资、建造、运营和维护等环节能否实现长期、充分整合。风险识别与分配指标主要考核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风险因素是否得到充分识别并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2)风险识别与分配指标主要考核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风险因素是否得到充分识别并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3)绩效导向与鼓励创新指标主要考核是否建立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绩效标准和监管机制,是否落实节能环保、支持本国产业等政府采购政策,能否鼓励社会资本创新;

(4)潜在竞争程度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内容对社会资本参与竞争的吸引力;

(5)政府机构能力指标主要考核政府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依法履约、行政监管和项目执行管理等能力;

(6)可融资性指标主要考核项目的市场融资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