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12 16:11:5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实效。
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解决水体黑臭的问题,还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基本内容
本毕业论文主要要求学生进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毕业实习,参观、调研和参与生产,完成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
第2~3周:项目调研、资料收集;熟悉课题背景,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完成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检查;
第3~4周:英文文献翻译,老师检查;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宁化岩.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几个要点探讨[j]. 城市建筑,2017(3):69-70.
[2]李文珂. 海绵城市实施中的问题与研究[j]. 城市建筑,2016(20):310-310.
[3]黄少辉, 周溪召.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3, 13(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