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正文

武汉花山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21:33:45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武汉市花山新城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东部“一江三湖”的交汇地带,东与武汉葛化新城相邻,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与东湖风景区、武钢新城隔湖相望、北邻武汉化工新城,是武汉城市圈东向主轴“武鄂黄”城市带的城镇密集区、武汉市东部的都市发展区。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观战略和实施部署,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花山生态新城作为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着力“两型”社会新型城市化试验示范,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新城,构成中国生态城市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从建设至今已经历10年发展历程,作为武汉城市空间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作用。

对于如今的花山新城来说,大部分项目已然建成落地,而建成区的规划是否落实,是否能满足市民生活的需求都有待考证。而生活圈构建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人的行为模式为研究手段来重构城市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的过程,其规划与研究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来组织生活空间,作为均衡资源分配、保障社会民生、维护空间公正和组织地方生活的重要工具,在实施上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广泛的社会参与,吸收地方各利益团体形成实施合力,更加贴近共识性的行动规划。故而本次研究主要以生活圈作为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从生活圈角度切入能更全面的看待新城空间中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活圈的研究与规划最早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我国学者较早地引入了生活圈的概念,并结合国内的城市状况开展了相当多的实证研究。从我国和日韩等亚洲国家的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生活圈规划的应用和研究尺度较为广泛,既包含以家为中心的社区生活圈(即狭义生活圈),也包含日常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创新工作圈等在内的广义生活圈。城市规划中为提高城市内涵,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空间,常常以生活圈布局配置,建成区也可从社会生活圈视角评价其绩效。

现今国内对于城市空间社会绩效的评价更多的注重物质环境和产权条件的改善、市民生活与通勤的成本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减。由于城市建设中常常强调经济增长需求,而忽视了具有持续性影响的社会绩效,它本质上反映了地方主义对短期效应的重视。通过对城市的社会绩效评价研究表明,强调包容性城市建设及更新逻辑才是地方发展获得长期性和多重目标的最优解。

3.研究目的

东湖高新区提出的“十三五”发展重点要求以创新开放为驱动,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中心,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以产城融合为指导思想,打造区域协同、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特色示范区。规划至2030年,建成拥有完善功能设施、活力城市空间、绿色低碳环境、特色包容文化的生态、智慧、宜居的创新示范新城。在大力推进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新城区域内居民的职住分布均衡、生活便利性以及基本设施均等化配置等社会性问题。

论文期望以社区生活圈为视角切入,从社会公平与正义角度,通过对武汉花山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价,反思探讨新城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居民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性与合理布局、社会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置均衡等问题,将现有的各项建设及配置布局与当时新城规划对比,以促进新城审视现有问题,合理地重新构建便利社会生活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研究意义

花山生态新城的规划结构为“群落分散 指状集中的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城镇形态形成“水绕城、水穿城、水伴城”的空间格局。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实施将结合城镇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农民还建等要素综合布局五大功能组团,以“十大两型示范项目、千万平米绿色社区”为核心探索建设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以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社区为特色的、一流的生态新城。

以社区生活圈视角对新城空间进行社会绩效评价,能够公正衡量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短期经济回报或长期社会绩效损害,要求其更加关注社会利益,强调内生性、多重目标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花山新城空间社会一体化发展。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1.基本内容

从生活圈视角出发,对花山新城的日常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创新工作圈等在内的广义生活圈进行评价,即生活性服务设施的配置密度与分级是否便利、职住用地与通勤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创新型公司能否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以及新城居民的生活成本与生活质量能否兼顾。生活圈的构建需要从以往以物质空间为核心转变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通过对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重新构建和评价城市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

对于已建成的新城项目,生活圈的构建是一种资源的重构,需要考虑特殊的社会组织结构带来的城市运行特征的差异性(如大院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空间交错、管理交叉等),在花山生态新城 “群落分散 指状集中的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 规划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共享、高效运营和精细配置的多元手段介入来实现空间的重塑、行为的重组和生活圈的重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