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城市更新规划设计8毕业论文
2022-01-27 14:50:49
论文总字数:3107字
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
学生姓名: 康子晨 学 号: 1603130114
赵鲁宁 学 号: 1603130124
所在学院: 建筑学院
专 业: 城乡规划
设计(论文)题目: 龙虎巷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指导教师: 朱隆斌
2018年6月5日
现状概况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使社会经济和环境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本次毕业设计基于上述背景,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的龙虎巷片区为改造设计对象,开展可持续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龙虎巷片区龙虎巷始建于清末民初,为当时津浦铁路工人居所,其民居绝大部分是天津人、唐山人。当年修建这些房屋的居民很多都是有一定财力的。目前许多老房子里,还居住着他们的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子孙。例如,现在的居仁巷58号,89号和前面的88号等就是浦厂当年势力较大的有王家、范家等自家盖起来的。龙虎巷的建筑采用大规模的青砖,封闭而厚实,均为单层合院式建筑,多为硬山屋顶,体现出典型的华北建筑风格。由于龙虎巷与浦镇机厂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这里的民居也受到工业建筑的影响,大都选材考究,施工精良,装饰简洁。同时由于浦镇机厂最初由英国人建造和管理,因此龙虎巷的民居建筑又或多或少的受到英式建筑的影响。龙虎巷以其独特的津派风貌,成为南京无数传统徽派海派建筑中的唯一。它是近现代南京大工业初始期产业形成的重要物证,是北方建筑文化南进的一次成功实践。
地块类型
本次设计根据地块现状条件的不同,将基地划分为七个区域,分别为南部的历史区域、西部的近河区域、北部的住宅区域、中部的商业区域、西南部的拆迁区域、东南、西南两侧的民宿区域和位于地块东西两侧的山林区域。根据每个地块的现状问题不同,提出了针对各个地块的更新改造策略,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设计策略
分析了地块的特征,地块拥有很明显的自然山体特征,同时富有历史与文化资源,处理好地块内自然山体的关系十分重要,周围的居住区已经建设十分密集,因此需要保持原有的生态机理,控制建设量,进行低强度开发。
在产业上做到可持续需要丰富产业,延续更新。在现有的居住与商业功能上引入文创办公的功能,同时丰富休闲旅游服务等功能。自然生态上要延续原有的山体特征,引入文创办公功能进行融合,建立联系纽带,使自然生态同人群活动结合。同时建立联系将各个景观节点联系起来。人居环境上完善居住区,梳理路径,植入绿化景观。道路上采取人车分行,尊重山体现状合理布置交通。
参考了成都宽窄巷子的案例。总结了几条经验:街道空间要注重虚实营造;不同类型商业要合理布置;地方文化要深入挖掘;步行交通需要细化组织。参考了常州青果巷的案例,总结了几条经验:要注重人车分离,打造有特色的步行交通流线;要考虑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与可达性;要考虑外部自然条件的因素;重点节点要细节打造。
方案生成
功能完善:在历史文化集中的地块形成历史文化休闲区,结合原有居住完善居住区,山脚旁引入办公文创功能,商业和公共服务功能进行完善。景观生成:尊重块状山体景观,规划带状水体与景观带,建立线形的景观联系,布置点状绿地。交通生成:首先确定主要人行道路,然后完善居住区的人行道路与景观的人行道路,最后同车行道路相编织.建筑更新的步骤首先是进行居住建筑的更新,包括新建和改建等;山脚文创建筑与办公建筑的建设;文化休闲服务建筑的完善以及机理的整合。规划总用地面积54.1ha,建筑总面积595100㎡,容积率1.1,绿化率40%,建筑密度0.35。
规划形成一条发展主轴、两条景观带、七片山体景观、多条联系纽带的结构。规划形成7大特色功能区,分别为特色居住区、历史文化休闲区、特色商业区、文创办公区、公共服务区、民宿体验区和公共景观区。
景观系统
挖掘地块内部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块”状景观,然后考虑河流和山体的关系和对外的景观关系规划面状的景观带,建立自然景观之间的线形纽带,最后挖掘地块内潜在的景观绿地。景观上形成多样的景观类型和私密与半私密的空间。景观部分还分析了人群的活动,比如举办艺术展览、休闲健身、参观购物等等。列举了一些景观小品和设施的选择。
道路系统
分析了道路的DH比,道路剖面以及各种道路断面的示意。地块内交通实行人车分流,设置了生活性的步行道路与景观性的步行道路。
建筑更新与节点
建筑更新考虑了居住建筑的更新,文创办公建筑的新建、公共服务建筑的梳理以及各种机理的整合。以及不同类型建筑的更新手法。节点分析上分析了滨水节点、绿带节点以及山脚的景观节点。
生态可持续
本次设计将从五个方面来实现可持续规划设计,分别是土地层面、植被层面、社会层面、水系层面和建筑层面的改造。土地层面的改造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避免地形改造,研究表明,轻微的地形改造竟可使场地的侵蚀增加40000倍。因此应尽量减少土地填挖,只被砍伐等不必要的场地整理工作量;另一方面是要按照时序性开发,遵从先易后难、先短期后长期、先受过干扰后保留完好场地的顺序来考虑开发。植被层面主要是分为保护现有植被与种植新植被两个方面,在场地的开发过程中,要对现有的植被及其土壤加以保护,不可随意砍伐、移植树木,这不仅有助于保全基地现有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保持场地现有的渗透能力,减少径流的增加量,从而减少土壤受侵蚀的风险。在种植植物时要模仿当地自然群落结构来进行种植设计,同时再选择和配置植物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物种间的分异,避免种间直接竞争。
在社会层面要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核心,分别从历史文化传承、就业率提升、社区空心率降低、无障碍设施设立、提升邻里关系等方面来考虑。在水系层面首先要做到保持水体的流动性,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在水体设计中,必须注意以下3点:1、利用地形、水位高低等让水体流通起来。设计前充分考虑水源、水量等因素。3、让场地内的水体与外界水域相通,加强水体和水体生物的交流。第二点是雨污分流,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到相应国家或地方标准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最后是海绵系统的营造,城市海绵系统是指下雨时下垫面能够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经适当的迁移和转化作用,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通过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段,使城市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的功能。 建筑层面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建筑的合理布局,合理确定建筑布局、朝向、间距等,不仅能方便施工、维护,而且能使建筑物能源消耗减少,并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使室内空气流畅。其次是建筑材料的选择,从可持续的角度,对于建造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主要考虑的是高效原则,包括对当地建材,废弃建材,构筑物和废物、绿色材料的有效利用。这通常可以通过更新改造、减少使用、重新使用、循环使用这4种方式达成。反映在场地、建筑设计技巧上,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当地建造材料的运用。2、基地原有建筑物的改造设计。3、废弃建造材料的再利用。4、废物的再利用。5、绿色材料的运用。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310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