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5 23:48:29
摘 要
本文以相关文献及历史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汉服在历史上经历过的五次重要变革、三种重要服装形制及服装结构样式,分析出其总体形式所共同具有的“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纹饰美”等美学理论层次共性;再通过对现有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分析,最终运用到个人传统服饰元素现代化设计作品《侠》、《芽》、《畲族新语》中以此实现由理论到应用的全过程。
关键词:汉服、华服、传统服饰变革、服装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mmonness of aesthetic theories such as "modeling beauty", "color beauty", "material beauty" and "decorative beauty" and so on. Shared by the overall form of Han Chinese Clothing through analyzing five important changes, three important clothing forms and clothing structure styles that Han Chinese Clothing has experienced in hist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design work again. In addition, three sets of costume design works with Oriental charm inspired by traditional Han Chinese Clothing elements and costumes, swordsman, sprout and new language of she, are adopted to realize the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Key words: Han Chinese Clothing、traditional costume reform、costume design
目 录
第1章 引言 5-6
1.1研究背景 5
1.2目的与意义 5
1.3研究方法 6
第2章 汉族服饰发展演变史 6-9
2.1汉族传统服饰的定义及特征 6
2.1华夏传统服饰的历史变革 6
2.2.1“服装”的形成与确立 6
2.2.2变革与发展 6-9
第3章 汉族传统服饰形制与装饰元素 10-15
3.1汉族传统服饰的服装形制 10-12
3.1.1上衣下裳 10
3.1.2深衣11
3.1.3胡服11-12
3.2汉族传统服饰的服装结构 12-15
3.2.1历代总体特征12
3.2.2衣领形制与结构12-13
3.2.3衣袖形制与结构 14
3.2.4衣身形制与结构 14-15
第4章 汉族传统服饰的美学特征 16-17
4.1传统服饰的造型美5
4.2传统服装的色彩美 16
4.3传统服饰的材质美16
4.4传统服装的纹饰美 17
第5章 汉族传统服饰审美元素的现代化应用 18-26
5.1国内外设计作品赏析18-20
5.1.1国外设计师作品18-19
5.1.2国内设计师作品19-20
5.2个人作品应用21-
5.2.1作品“侠”21-22
5.2.2作品“芽”23-24
5.2.3作品“畲族新语”25-26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27
参考文献28
图片来源29
致谢30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衣食住行中,人们希望即使在最普通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艺术感受到美这样的精神享受。服装作为大部分时候都与人同时出现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人与人最直接有效的交流途径,大多数时候服装人们对自己服装的选择都能表达他所具有的性格,在有些时候甚至能以小见大透过大多数人的选择看到所处社会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在中西方文化元素不断相互渗入深入的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中国的马路上看到穿着印有其他国家文字的服装,同理我们也能在其他国家的街头看到穿有以东方元素为原型设计纹样的服饰。服饰文化作为社会文化软实力不仅体现着个人的审美更体现着时代的审美及包容性,汉服作为同中国社会一同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在现如今我国服装产业有能力、服装市场有需求的基础上更应该得到重视与发展。虽然从以往汉服设计的理论知识到真正的商业化生产还有需要平衡的空间,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已经出现了诸如“Angel Chen[1]”、“密扇”、“例外”等以中国元素为设计立足点的自主品牌。研究主题正是基于这种传统服饰设计复兴的社会及市场背景下选取并研究的。
图 1 Angle Chen秀场图
1.2目的与意义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别已经不能只通过简单的物质基础分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也需要得到重视,使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仍然具有可持续生命力。汉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员不仅需要重视与保护,更应该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得到更大的发展。如今服装设计界正处“汉风”盛行的大环境,促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作为不断发展的经济大国,对外开放的加深使得日益饱和的世界服装市场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及份额;二是国内社会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使人们开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有所提高,消费者希望能购买到更多基于本民历史族文化下的消费品来表达个性。与国外设计师早在上世纪就开始普遍使用中国元素不同,国内有关“国潮”的设计风潮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且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国风”当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选题产生的,希望借此机会在能够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为其他有需要的设计者给予参考。
1.3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相应文献资料中有关汉服不同时期发展与变革的梳理、汉服通用基本形制的陈述及分析,以及通过这些具体服饰总结归纳出可理论化的美学观点再对现有设计作品进行赏析,进而总结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及审美规律;再基于这种可被学习和应用的方法原理进行个人带有传统服饰元素的现代化设计应用作品设计。
第2章 汉族服饰发展演变史
2.1汉族传统服饰的定义及特征
“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简称“汉服”、“华服”,正史最早记载出自于班固《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服衣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1]。据记载这是一种起始于黄帝时期直至明末清初都主流使用于汉族主要聚居地中贵族及民众之间的服装样式。它汲取于汉族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及生活需要等进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服装及配饰规则下的穿着标准。同时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碰撞及交融也使得这套体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意义,随着在时间的推移含义也在不断的扩展与完备。就目前为止所知的史料,我们可得知汉服中“汉”一字的意义在不断的变换,如自《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西汉简牍中关于“汉服”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2],此处“汉服”指汉朝服饰礼仪制度中《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成书于唐朝的《蛮书》记载的“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3]中指的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当然汉服的影响不仅仅止于中国更在古代对诸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整个汉文化圈有着深深的影响。
2.2华夏传统服饰的历史变革
2.2.1“服装”的形成与确立
在旧石器时代时期其实已经出现了像是“服装”的东西,比如说兽皮、羽毛、树叶等这种本身就存在与自然界中无需再次加工的“遮蔽物”。在这时期中虽然还未有真正的服装概念但是其功能已经开始被原始人类所运用,虎兽之皮
图 2西汉朱红罗曲裾长袍
不仅用于保暖还被用于区分不同的部落和族群。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运用骨针等简单工具将兽皮等材料缝合在一起使其更加牢固贴身,同时这也使的“服装”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雏形。《商君书画策篇》中记载道: “神农之也,男耕而食,妇织而衣……”[4],据说正是炎帝神农教会民众将麻桑做成布帛用于穿戴,黄帝尧舜禹时代的人们更是有了可以从头套入同时腋下有系带的服装样式。虽然说此时的服装概念还不够完备但可以说其概念的确立正是这个时期,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服装随着历朝历代而不断更迭演变。
2.2.2变革与发展
(1)春秋战国的“马上变革”
商周时期是正是华夏文明快速生长时期,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格局。在此时期服装式样主要以襦、裤、深衣等为主,“深衣”指上衣与下裳一体的长袍一般使用白布制作。春秋战国时期则由“上衣下裳”演变成“上下连属”的一体式的新形制“深衣”,同时“上衣下裳”在此时仍然流行且逐步显露出特殊的服饰纹样所具有的特殊寓意和象征色彩。像林语堂先生说的一样“有一种新血统的混入,必有一次文化的繁荣。”[5]战国时,赵武灵王与胡人作战时取胡人利于马上作战的紧身窄袖样式用于自己的军队服装中,《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6]即胡服骑射之变使的服装更适用,这一举措确实方便了马上作战但因“华贵夷贱”的思想也被指“变古之教、易古之心、逆人之心”[7],但还是由统治者强制推行。“胡服骑射”虽然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但也开创了汉服吸收其他民族服饰特点的先河,实用便捷的同时亦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魏晋南北朝的“南北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处北方少数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并建立政权的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多个政权并立的大背景下,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造就了历史文明的“丝绸之路”,使中原与西域周边国家的文化与物产产生了又一次大的交融,同时,服饰文化作为诸多文化交流的映射,也呈现出了一次南北文化的交融。佛教、道教、玄学以及外来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于穿着服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以两种穿着风格为主,一种以北方少数民族统治政权下受胡人服饰影响较为流行的胡服,这种便于劳动生产的服饰很快在下层人民中流行开来,其中的裤褶和裲裆更是风靡一时。另一种就是承袭汉制的汉族服饰,此时女子多着衫、袄、襦、裙、深衣等,但同时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产生了对襟等样式。在此期间魏孝帝改革也使得人们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用便捷性和汉族服饰的儒雅风骨相加推动了服装款式上的融合。
图 3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3)唐朝的“多元并进”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多元的朝代之一,得益于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以及稳定开化的社会环境,理所当然这个时期服饰文化的交融发展更为迅速。长安身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对周边各个国家的人们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常住人口中就包含着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8]及隋唐时期以南北朝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服装样式为主体加以各民族服饰中的颜色、纹饰及配饰使得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华丽。这一时期的女性仍以小袖短襦配长裙为主且裙腰束至腋下高度,男性的服装则多数为袍衫交领且袖口大而收敛。至盛唐国力至鼎盛,生活富裕,女性的体型变得更加丰满圆润,以胖为美成了上流社会女性的主流审美标准。衣裙由短小变宽大领型的变化也多种多样,如袒领一种酥胸半露的领型亦反映当时开放自信的审美意味。人们对于美追求的强烈致使服饰形制色彩运用都有了质的提升,此期间多样的妆容及发髻形式正是最好的证明。本身就重视礼仪制度和等级高低的服装文化在此时更呈由简入繁浮华奢靡之风,且唐代胡服盛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对胡服的记述就有:“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9]等多款样式,除此之外主流流行的胡服还有“圆领袍衫”、“半臂”、“胡帽”、“幂篱”、“帷帽”等,除胡服外唐朝女着男装之风也十分普遍。也正是唐朝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构成了这样百花齐放的服装穿着现象。
图 4清朝乾隆皇帝畫像
(4)明末清初“满汉一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入关称为中国的统治阶级。同时通过“断发易服”等满族化手段,以此削弱甚至终止传承千年的汉族传统服制,以达到更好的满族统治效果。满族统治者在积极推动本族服饰标准的同时却保留下了汉族服饰中区分等级的内容,满汉服饰也在不断的冲突对抗、禁止排斥中相互交融仿制。如龙纹这样本只存在于汉族黄帝的徽纹,在满足入关后也得到了满族皇室的运用,同时汉族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补服纹饰及佩玉礼制也一并被纳入满族服饰系统中,此外明朝时女性及儿童服饰中的“十从十不从”规则也被保留了下来。[10]清时的服装虽就传统汉族服饰来讲从外观制式上讲摒弃了许多固有内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不仅改变了一些满族固有的服装规则更扩充了汉族传统服饰中的一些内容,存在于服装中的统治核心并未改变,其精神仍然一脉相承。
(5)清末民国的“中西合璧”
晚清至民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更是传统服装形制的大变革的时代。上层想要维护巩固的封建统治被国内外的各种势力所威胁改变着,服装作为社会意识社会精神最外化直接的表现形式亦在这时最直白的显示着一切。动荡混乱的年代为人们思想的爆发式成长提供契机,自由民主的西方思想冲击着固有守旧的封建社会,因战争造成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国内纺织市场不仅仅流通传统丝织品更出现了“洋布”、“洋纱”等外国工业化生产下的产品。同时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普遍开化,国人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增强,自然而然的服装也在这种洋风渐进、满汉交融,西式洋装同传统长袍马褂并存的多种穿搭风格中成长。不仅如此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虽以拯救国家社会为己任但也通过“断发”、“易服”对服装穿着规则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清朝统治不断衰败且人民以西化为进步的社会风气下人们的穿衣打扮习惯越发偏向西方及实用化设计。
图 5民国旗袍
第3章 汉族传统服饰
形制与装饰元素
3.1汉族传统服饰的服装形制
3.1.1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服装形制,从原始社会起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末期这种着衣制度一直修缮并沿用。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易 • 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11],以服装表天地的上衣下裙样式,同时“玄衣纁裳”即上为代表天的玄色(“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谓之玄色,黑中扬赤的玄色。),下为代表地的纁色(“纁色”者,是赤绛色而微黄,郑玄注《周易》则谓“黄而兼赤为纁”), 可见这一穿着方式的产生同当时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穿衣制度经商代发展逐渐完备于西周,从此基本确立了传统服饰的重要基本形制之一“上衣下裳”制度。完备于西周时期的原因正是基于其产生之初就具有的崇拜色彩,特别是在社会阶级分化明确,等级制度森严的西周得到了统治者们的赞同和强调,它成为显示自身身份高贵的最佳载体。其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冕服。冕服不单是一种穿着方式,而是一套供祭祀穿戴的服装标准,这套体系以其祭礼轻重、穿戴人身份高低而由简入繁,周更是出现了专门负责的“司服”之职。冕服主要有六种形制分别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不同的祭祀场合着不同的冕服,其中等级主要通过冕服本身的图案徽纹及头戴冕冠中冕旒的数目来区别,帝王在最高规格的祭祀中会着绣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及十二冕旒的冕冠,非最高规格的祭祀会相应递减。[12]同时冕服从周至唐宋时期是天子、公卿、士大夫均可穿着的,明代才为帝王独有直至清代被废除。
图 6 《历代帝王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