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园区下沉式绿化带改造文献综述
2020-04-30 16:11:23
目的:本设计以缓解城市内涝为主要设计方向来研究设计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以深圳市宝安区桃花源科技创新园区下沉式绿化带改造为试点,从而延伸到整个城市以至全国推广。通过设计 解决以往隔离带设计的不足,保护城市水安全,服务海绵城市建设宗旨。让城市弹性适应洪涝灾害,保证中小降水事件下不积水;大暴雨事件下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事件下保证城市安全的目的。
意义:海绵城市建设秉持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设计理念, 立足于改善城市水资源问题、城市4内涝问题, 利用城市道路、绿地等对雨水进行渗滤、储存和缓释, 最终达到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水是生命之源, 有丰富的水资源, 城市才有灵性, 整个城市才能生机盎然。现如今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的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将大量的雨水资源储存并加以利用, 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雨水资源被储存利用的同时, 城市内涝问题也迎刃而解, 大量的雨水径流经下沉式绿地、多功能调蓄池、雨水湿地等系统调蓄储备, 不会再形成大面积积水等严重问题, 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也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径流排放系统的共同建设和配合, 其中, 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主要是在收集、储存、净化雨水的同时, 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以降水量较大的南方为例,暴雨过程中的排水问题一直存在以往的快排速快模式从某些层面来讲反而加重了低海拔地区的洪涝灾害。就淹车一问题来说,下沉式绿地能有效的缓解积水程度,增加下渗降低财产损失。
国内外研究分析
国外:海绵城市建立最早开始于 20 世纪 末,目前德国、瑞士、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 成较为完善的绿色水循环,即海绵城市建设系 统。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完善 的地下排水系统、一家一户的蓄水池以及严格 的监管系统。成功建设海绵城市的发达国家大 多数采用混流制地下排水系统,将雨水和污水 共同处理;利用小型蓄水池构造,将降雨进行 收集,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瑞士等北欧国家, 因为风沙较少,降雨一般比较干净,人们在自 家蓄水池收集雨水后,用于浇花、冲洗厕所甚 至洗涤衣物,自家水利用达到循环,从而大大 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大都依赖于自然生态 景观系统,尽可能地模仿土地开发前自然水文 过程,利用雨水径流清除环境污染物,同时将 改善水资源质量、人文居住需求以及回灌地下 水。例如,德国柏林波兹坦广场,种植大量水 生植物,建立微生物组成的净化水塘;澳大利 亚墨尔本爱丁堡雨园,设计景观公园可以提供 持续的雨水处理功能;德国汉诺威建立生态城 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不过度开发城区,预留大片休闲绿地,尽可能接近 自然将雨水留存并深入地下。
国内:海绵城市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我国雨水利用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较 晚,多数集中于近几年。我国地质条件复杂, 水生态系统污染较为严重,人口数量较多,所 以效仿北欧等国家普遍推行自家水循环系统是 行不通的。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 作为我国海绵城市研究基础及示范基地,通过 编制完善技术规范,将路面雨水汇集到道路两 侧生物隔离带进行收集、渗透,从而对地表水 及地下水资源回灌补充;福建省力求减缓因城 市不透水地面所导致的城市污染及内涝严重问 题,提高城市透水率,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 等绿色景观加强城市绿化,将建筑室外不透水 硬化法改变为透水性硬化法使建筑室外地面、 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成为可透水地表,以便 雨水入渗回补地下水;浙江省要求新建或改建 地区及项目必须设置水径流污染控制设施,从 而降低初期降雨所带来的大量污染物,并且在 部分地区采用渗流方式,使雨水回灌收集。国内以俞孔坚团队为代表的海绵城市实践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海绵城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但全国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1. 设计的基本内容:位于道路周边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行道隔离带);路牙石设计,下沉式环形岛设计,路口景观设计;隔离带植物配景等
2.目标:利用道路周边的绿地和植篱带通过通过挖土方创造出一些下沉式水洼,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滤、沉淀和净化后进入核心区的低洼湿地。水洼中种植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与城市道路绿化设施相结合,在此整体格局基础上,以此达到景观与功能性市政设施的衔接的目标。
3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采用源头消减、中途控制、末端处理等多层面雨水控制利用措施(渗、蓄、之、净、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