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新生—城市街区儿童乐园环境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9 15:2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0~14岁儿童约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6.60%,为了保证人口的更新迭代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到“单独二孩”政策到如今“全面二孩”政策的颁布,这些调整措施势必会改善我国人口低生育状态,未来我国儿童数量将会呈现增长趋势。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将有更多的儿童生活在城市中。
国外:以美国、日本、新加坡为例。1887年,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推进了设计建造儿童游乐场所的步伐,后来又以规范条文的形式制定了儿童活动场地的要求规模、服务半径及人口。之后,美国儿童游戏场地的数量逐渐增加。日本在二战前,儿童公园的数量仅为600多个,战后增加到6000多个,到1988年已经增加到了45000多个,约占全国居住区公园面积的43.3%。新加坡的儿童游乐场和游乐设施遍布新加坡的公园、风景区等地方,土地资源紧张的新加坡也非常重视儿童游乐场与设施的建设,平衡房屋建设与儿童游乐场建设的关系,在其居住小区有许多公益性、免费的儿童游乐场,这些设施大多是社会赞助和政府出资建设的。
西方国家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又遭遇了老龄化,因此对城市中儿童的生活环境关注较早,研究成果丰富,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可为我国城市开放式社区儿童乐园设计提供指导。
国内:我国儿童乐园主要是以儿童主题公园的形式存在,它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大城市都普遍地设置了儿童游乐区,90年代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崛起,居住区内的儿童活动区才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都是在社区内设置简单的游戏器械,因其成本及维护管理费用低,一直是众多房地产商惯用的设置方式。
如今,国内儿童乐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城市公共场所中儿童活动空间缺乏、设施单一,场地选择随意、游戏设施偏器械化,维护管理不到位,存在众多安全隐患。且大多数儿童乐园都是以儿童游乐设施设备作为主要的吸引点,主要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并不是为儿童营造一个适合释放天性的具有引导性作用的户外乐园,这样的儿童乐园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乐园。整体来看,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应用研究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
目的
童年时期是人的能力与性格培养的关键阶段,开放式社区儿童乐园设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了解儿童各阶段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变化、儿童活动的类型,为儿童设计人性化的户外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一个启迪心智、寓教于乐、丰富感知的游戏场所,满足未来更多儿童的户外娱乐需求。同时将开放式社区景观的设计要求与儿童乐园设计相结合,达到社区资源与城市共享的目的。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高质量的游戏环境。对城市儿童来说,街道、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是孩子们经常光顾并且较为喜欢的游戏场所。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游戏权利的充分享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大型住宅区使得对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去求增加,城市街道、社区儿童游戏空间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最高的游戏空间,此次课题研究期望通过对儿童乐园设计要求与方法的研究来改善城市街区儿童乐园的建设,为城市儿童设计出更好的游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