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风景园林 > 正文

桂林龙脊梯田小寨村灾后生境修复规划(二)毕业论文

 2022-01-13 20:46:35  

论文总字数:4063字

摘 要

Abstract:In September 2018, a fire broke out in Xiaozhai village which located in Guangxi Longsheng ethnic autonomous county. This article takes Xiaozhai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rough rational data analysis, the potential disaster factors of the site were analyzed, and the landscape was redefined as a disaster defense survival mechanism to construct three lines of defense to protect residents against external disasters.

关键字:火灾 灾后重建 防御机制 景观 生存机制

  1. 简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发展,电气的使用、全国范围内人员的流动量不断增大以及尤其是春冬季节的天干物燥等形成种种不稳定因素,称为导致发生火灾的潜在要素。近年来,根据我国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调查统计显示,2018全年火灾二百多万起,而人员伤亡达到上千人,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然后据往年的数据相比,损失比例有大幅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消防工作的坚持开展。首先消防相关公安机关加强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对于防火意识的宣传,从整体上提高了民众对火灾的防范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了各消防组织的作用,在重要时节例行全面检查,消除各种火灾隐患,防患于未然。综上所述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进行消防防灾宣传活动,但这些防范行为主要存在与城市,并且多以宣传教育为主,对于广大乡村来说,消防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不仅是因为在宣传教育上有所欠缺,在环境设施等硬性条件上也几乎没有相对应的措施,因此据数据统计,国内村庄火灾依然非常高发。因此本文旨在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桂林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的小寨村为例,来探讨如何通过改造景观、设计景观来让景观反过来成为火灾灾害的一种防御机制,并且希望这种灾难防御机制不仅仅限于防范火灾,对于农村来说一些其他的潜在的危险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也同样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并希望本文所探讨的这种机制可以对于国内其他村庄地区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1. 场地背景

2、1文化背景

本文进行设计的场地位于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的小寨村,隶属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并位于桂林市的西北部,与市区直线距离大约六十三公里,车程需要两小时,并且从景区入口到达小寨村还需要搭乘30分钟左右的景区内部游览车。龙脊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梯田作为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一种耕作机制,在当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龙脊境内的南岭,早在距今数千上万年前就有人工栽培水稻的迹象,属于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

除梯田耕作系统以外,场地内还有发达的水文系统,复杂错落的山地地形,另外由于气候全年较为宜人,也成为其变成重要旅游景点的一个因素。龙脊境内居民来自各种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龙脊各个古镇古寨至今依旧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个景区由于其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和独特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每年接待游客量巨大。但是不曾想,大量的人员来往也可能成为灾害发生的导火索。2018年9月,位于龙脊村的小寨村发生了一场火灾,民房共烧毁了29座,所幸无人员伤亡。

  1. 设计内容

3、1设计目标

火灾的发生主要原因是游客人为原因,但小寨村的地理位置、风向、当季气候等多重原因叠加起来,共同造成了火势的蔓延与扩大,导致多座建筑被烧毁。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长当中,小寨村村民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然而经过多次灾害的侵害,小寨村的修缮迫在眉睫。本次设计旨将“景观”和防御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人与与自然共生的新的生存机制。抵御外来灾害的同时,注重平衡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双方各自的使用需求,对村寨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居民能够安居乐业。

3、2设计前期工作

在本次设计前期工作中,基于对于场地的实地调研和理性化数据分析掌握场地的地理特征,从中得出潜在的灾难引发因子。小寨村位于一个陡峭的山区,当地人在陡峭的梯田上创造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当地人所使用的杆栏式住宅——吊脚楼,也是当地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生存智慧产物,该村位于一个相对平坦的山坡上,背靠群山,视野开阔。但位于风口,并且山谷地形容易增加风速,因此得出结论,其地理位置和周边地形是一个很强的火灾隐患。同时,陡峭的山脉加速地表径流,于无形中增加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我们将整个设计分成三个层次,作为三道灾害防御机制,从不同尺度和角度来抵御灾难。

3、3第一道防御机制

初始的台地地形把当地居民和他们的住所房屋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由于地形原因,这里的风速加快,帮助火势蔓延。同时,这也增加了洪水的可能性。在设计中,使用墙来介入原有的地形,墙的介入能够起到重塑地形的作用,为当地人形成一种灵活的灾害防御机制。

通过将墙体抽象成不同形状的立方体,来进行模拟墙的介入对风环境的影响,来寻找墙的角度,以达到对风速的最大减缓。最终证实,当风越过墙体后,风的速度的确得到了明显的减小。由于墙体砌块的作用,两侧墙体也出现了明显的风速加速情况。

在研究中发现,风会因为墙的阻挡而导致风速被适当减弱,同时沙子和泥土会在墙的前面和后面堆积起来,历经时间的累积从而塑造起来一个新的地形。当洪水自然灾害发生并入侵村庄之时,墙可以起到阻挡洪水的缓冲作用,保护当地居民和他们的房屋。洪水在墙后蓄积成为蓄水塘,并且将为农田提供新的灌溉方式。土壤和沙尘将逐渐覆盖墙体,但新形成的地形仍具有顺风和阻挡洪水的功能。新形成的地形同时具有涵盖不同功能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服务的潜力。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墙的介入成为了这个地区与自然共存的特殊智慧。

3、4第二道防御机制

在第二道防线中,我们通过建筑单体改造、相邻建筑间的通风窗口方向改变、建筑组团的构建以及整个村寨规划四个尺度来构建防御机制。建筑单体的改造包括材料的改变,将干燥易燃木材改为混凝土,可以大幅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在建筑材料涂刷防火材料。通过模拟,还发现改变相邻两栋建筑之间通风口的位置和方向,能够影响风速从而有效遏止火灾中烟尘的传播从而保护居民不会因火灾灾害而窒息伤亡。

在第三个尺度——建筑组团层面,村庄原本的建筑散装排布无规律,在这里想给他一个组团的趋向性。节选村庄中一处建筑的分布为例,将其区分为两个组团,用水塘来增强空间的围合感。水本身作为防火不可或缺的元素,发生火灾的时候可以便于救灾,平时也满足村民的其他生活需要。其次,基于原场地已经有的水渠为基础,我们利用水渠作为区分组团的另一个元素,水渠本身起到防护隔离的作用,同时连结村庄中的水塘成为完整水系,另外,规划场地道路进行分级,并在道路枢纽处布置阶段利于人群疏散集散或开展活动。在完整村落尺度规划中,从平面布置的角度规划场地的道路,进行道路的分级,在道路枢纽处设置开放空间,作为疏散集散平台。水塘的布置加以对水渠的利用给整个村庄构建完整的水系统,另外再受灾中心的建筑迁移地址重建。

除此以外,本设计构想一种高塔构筑物装置喷淋系统,在旱季当中木制结构的建筑属于易燃的火灾隐患,配置喷淋系统的高塔可以降低周边环境的湿度。拟将高塔点状布置于村落中,并确保每个高塔节点具有一定的覆盖范围,互不干扰且相互配合。另外构想高塔顶部具有灯光发射的功能,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承担发射求救信号的功能,并且光线的强弱代表了灾难的等级。

3、5第三道防御机制

在灾难发生过后首要的工作过即是进行民居建筑和居住社区的重建工作,一般情况下重建分为原址重建和异址重建。龙脊梯田和村寨的形成是漫长历史逐渐演变的成果展现,在本设计中,拟赋予原场地烧毁后的遗迹一定正面作用,因此决定保留,并让其周围环境进行自然的更迭与衍生,作为完整的一个文明和生态机制逐渐形成的缩影,对内部居民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对于外来的游客起到展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对于烧毁的建筑本设计选择迁址重建的方式。而在原来的场地,建立圆形态的建筑物作为场地各种活动的载体。一方面是在遗址公园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退让,一方面圆形是整个龙脊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将之提取出来作为建筑的设计语言和基本单位,同时圆的形态增强整个场地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抵御外来的灾害。

4、结论

通过本设计建立三道防线构建完整有机的灾难防御体系,是将景观本身和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的成果,是对长久历史以来村民与自然共存智慧的延续,同时对于其他地区的灾难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启用性。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4063字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