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盐河、界港河、南川河滨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1文献综述
2020-06-03 21:57:03
文献综述
前言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南通市政府也在提倡海绵城市的相关建设内容。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将南通城市的规划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海绵城市这一选题将会给南通景观规划带来重大发展契机。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8212;#821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1)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2)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李建国在《说说海绵城市那些事》(3)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内容包括3方面:一是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二是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自然环境;三是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以绿地为重点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雨水管控能力。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一是自然积存、渗透、净化雨水,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二是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三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四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陈硕、王佳琪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4)提出生态规划与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实践所证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设计是一体的、协调的,在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生态关系中,是将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转化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樊辉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5)中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