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黄龙岘上范村兴范村美丽宜居村庄景观整治规划02文献综述
2020-06-03 21:56:18
一、选题内容
1.1 江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在国家与城市的战略要求下,南京市提出打造”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的战略设想,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建设内容,在2013年2月5日全市农村工作暨美丽乡村建设大会上通过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征求意见稿)》纲领性文件。市政府要求在新三区和两县打造五个”美丽乡村 美丽中国”示范区,并将江宁片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而本次毕业设计的选址在南京市第四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中的上范村和兴范村,位于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黄龙岘龙陆路是美丽乡村启动区的核心片区。
1.2 国内外关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
每个国家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乡村建设这个阶段。国外没有专门的"美丽乡村"建设一说,其一般被称为"乡村发展"或"乡村变迁"。利普顿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不管是在效率上还是公平上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对乡村进行科学性的综合规划才是使农村经济得到整体发展的最佳选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强调农业、农村发展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农业和工业同是经济的重要部口,重工抑农可能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结构失衡。他还强调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健康和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农村人才。国外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多是在多元文化发展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有学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农民身份认同感普遍缺失的现象,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注重通过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来使现代农民明确其身份的复杂、多样。众多学者还强调地方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球化、网络及现代通讯等都会对本地文化造成影响,带来文化的变迁。例如:英国在乡村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一方面通过法律来保障乡村特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来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因此现在英国每个乡村基本上都可以拿出自己的专属特色来。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一村一品"思想。其内涵是开发特色与优势产品,即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在资源、生产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
国内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的兴起也在逐渐增多。周庆华、姜长征(2013)就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乡村规划要注重实际,力戒追求进度,并且要对其展开广泛调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村庄布点规划不仅要尊重历史现实,也要考虑自然条件。何得桂(2014)指出强劲的驱动机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并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而国内关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很多,各自的观点也不甚相同。曹云、周冠辰(2013)对乡#177;文化保护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乡#177;文化不断受到冲击与消解; 赵霞口(2011)指出乡村文化不断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冲击与消解,逐渐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农民的道德世界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乡村精英亦趋于没落。价值重建是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有效途径,需对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城乡文化"互哺"机制,用先进文化来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1.3 乡土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传承与实践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丰富、任务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乡村建设不仅要满足百姓生产生活需求,还应将乡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从目前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乡村在建设中通常将重点更多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乡土文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承载的物质与精神价值。部分新建村落在乡村建设中进行一味的样式模仿,导致了”建设性”破坏的频繁发生。针对我国目前乡村整体生存、发展现状,基于乡土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可通过传承、保护型,创新、新建型,挖掘、改造型三种形式完成。
民宿发源于乡村,乡土文化是民宿的灵魂。民宿不应单纯作为乡村旅游中的住宿环节来看待,而应视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为都市人构建的一个美好的乡村意象,从本质上说是现代人回归传统乡土文化的精神需要。在传承、保护型发展形式的民宿中,以浙江莫干山民宿为代表的国内多数乡村民宿是在当地农民闲置房屋上改造而成的,在建筑形态上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风貌,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传递着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特色。莫干山很多民宿刻意保留农村夯土小屋的韵味,打造地道的乡村审美景观。在产品内容上,一些民宿还提供农业采摘、捕捞、种植等农家田园乐趣,不少民宿还提供管家服务,将客人视为到民宿来做客的朋友,力图打造家庭式服务与细节关怀,这种人情味浓厚的主客互动正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朴素人际交往形式;在创新、新建型民宿中,台湾桃米生态村民宿是在1999年9月21日桃米经历了台湾百年大地震之后转型发展的产物,自那次大灾难之后,桃米村民自发性地开始整理家园,并陆续重建,成功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在”不违反生态环境原则”及”彼此合作,相互介绍,相互支持”的理念与默契下,桃米民宿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地方政府与村民的努力下,桃米至今已有风格多样的32家民宿,也建立了”以合作代替竞争”的经营模式。为了要提升服务质量,桃米取得”好客民宿”称号并达到”卫生、干净、好客、友善、安全”五大服务目标认证的民俗已达20家之多。不同民宿之间也会以创新各自的风格和服务来增加口碑,有的是追求自然生态,着重与房客互动导览解说,有的是着重文创产品体验,有的是以优美的景观令人放松心情为主。
二、课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