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化学模型研究电池衰退规律文献综述
2020-04-29 15:19:18
1.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耗能的增加,以及社会近年来的环保意识提高,锂离子电池以其电压高,存储和循环寿命长,荷电保持能力强,环境污染低,无记忆效应以及工作温度范围广等众多优点,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供能来源的一部分。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逐步提高,成本不断下降以后,愈发引起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关注。然而,锂离子电池易老化现象即使用一段时间后性能明显下降,成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障碍。加强对锂离子电池的衰退研究,可以预防,改善电池老化,提高电池容量及延长电池寿命有很大的帮助。
新电池自开始使用到寿命终结,若达到预期设计寿命之后,认为电池达到了正常失效,否则称之为“提前失效”。锂离子电池失效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及外因,电池衰退的内因包括:SEI膜不断生长,电解液丧失,隔膜裂解等问题。本文将会以电池衰退的内因为主,基于电化学模型研究锂离子电池衰退规律。
1.2. 研究的目的
阐述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反应实质,掌握锂离子电池衰退机理及影响锂离子电池衰退因素。分析近几年来锂离子电池的衰退规律建模研究进展。运用仿真软件COMSOL基于电化学模型建立锂离子电池的衰退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电池内部副反应发生类型。对电池内部材料及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锂电池在首次进行充电时,负极的锂原子会与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固体电解质膜SEI(solidelectrolyte interface),该SEI膜不允许锂原子或电解质通过,但允许锂离子穿越。在钝化膜形成后,充电时锂离子从电解液扩散至钝化膜表面,进而嵌入石墨电极并在石墨电极中扩散。当锂离子全部嵌入石墨电极,并形成稳定结构时,锂电池的充电过程结束。
吴海桑[4]等人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恒流恒压充电法因设计简单,可靠性强,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应用需要被广泛使用,然而在某些应用条件下,恒流恒压充电法存在充电速度不够快,对锂电池循环寿命影响大,充电能量不够充足等问题。
而现阶段锂电池的充电技术的优化是在多限制条件下,解决单一目标或者多目标的优化问题的一种充电技术。目前还难以建立基于锂电池内部反应且容易在线得到的锂电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