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层对地铁移动荷载下环境振动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14 15:04:4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振动对大都市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国际上已把振动列为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并开始着手研究振动的污染规律、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控制方法以及对人体的危害等。据有关国家统计,除工厂、企业和建筑工程外,交通系统引起的环境振动(主要是引起建筑物的振动)是公众反映中最为强烈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交通系统设计规划中,对环境影响的考虑越来越多.这主要因为过去城市建筑群相对稀疏,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多层高架道路、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正日益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交通体系,从地下、地面和空中逐步深入到城市中密集的居民点、商业中心和工业区如日本东京市内的交通道路很多已达到5~ 7层,离建筑物的最短距离小到只有几米,加上交通密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振动的影响日益增大。交通车辆引起的结构振动通过周围地层向外传播,进一步诱发建筑物的二次振动,对建筑物特别是古旧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以及其中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轨道交通系统产生地面噪音和振动,这可能是轨道交通系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钢轮在钢轨上滚动的相互作用产生振动,通过钢轨扣件传递到运输结构。结构辐射产生的振动通过土向邻近建筑物传播。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不同材料的减振层的运用,或许是今后地下交通减振的新型而有效的方式,这一方式不同于车辆、轨道的减振方式,在服务期间伴随着大量的损耗。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一、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地下轨道交通日益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完善的城市地下交通网络同时带来了其特征性的问题。地下轨道交通造成的振动对地面建筑物造成安全威胁的同时,亦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近年来由于造成的居民投诉层出不穷。日益密集的轨道交通网路引发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开展轨道交通减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减振措施以轨道减振为主,而传播途径上的减振措施,因施工条件制约,其减振效果受到局限。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从结构减振的角度,探讨“围岩-初衬-减振层-二衬”的减振模式,基于荷载-结构法原理,探究泡沫混凝土、沥青、橡胶三种减振材料作为减振层的减振效果。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周:确定论文主题方向,进行论文题目的筛选。
第2周:以论文题目为核心,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翻阅。
第3周:对已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将论文题目和大致范围确定下来,进行开题报告。
第4周:整合已有资料、构筑论文的大纲。
第5—8周:根据查找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详实的论文编写工作,对论文编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案,推敲整合,并进行修改完善,准备论文中期检查。
第9-13周:完成论文的初稿部分,向指导老师寻求意见,优化论文的结构,润色语句,修改不当之处,补充不足之处。
第14-15周,论文资料整合,最终定稿,为最终的答辩做好各方面准备,熟悉论文内容,增强自己对论文内容的把握,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设计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bata m. effects on buildings ofvibrations caused by traffic[j]. building science, 1971, 6(4):221-246.
[2] wilson g p, saurenman h j, nelson j t.control of ground-borne noise and vibration[j]. journal of sound amp;vibration, 1983, 87(2):33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