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确定与企业双元创新:激流勇进?还是循序渐进?开题报告
2022-01-14 21:15:48
全文总字数:300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的: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驱动战略和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为应对特朗普上台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互的政府外交政策[1],我国频繁调整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政策。而政策不确定性将带给企业不确定的经营环境[2],影响企业创新决策。本文撰写的目的是以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来源,探讨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双元创新行为选择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企业规模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不同规模的企业面临不确定的政策环境该如何进行双元创新行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意义:尽管现有不少文献关注政策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但是将宏观层面的政策不确定性引入微观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展开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试图拓展这一方向的研究范畴,剖析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双元创新行为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企业规模对两者的调节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创新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战略行为,具有典型的高风险性、不可预测性和长期性[3]。这就导致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时,不仅会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也会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生增长理论也提出,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不确定性则会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另一种观点“奈特氏不确定性”认为,利润来自于风险,是作为对企业承担不确定性的报偿,不确定性可能会促进企业创新。为了在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中获取利润,企业会加大创新的力度。
这一悖论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成为当下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政府为实现多重调控目标,会在不同时期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切换,从而引发政策大小、方向和力度的变动[4],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幻,导致政策不确定性更为明显,企业的外部政策环境更为复杂。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多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研发投入的角度展开,并且大多得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研发投入[5,6];第二种观点是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企业研发投入[7,8];第三种观点是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9,10]。虽然研发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11],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仅从这一研究方向进行挖掘显然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对于企业双元创新而言,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大幅度的激进的创新行为,利用式创新则是一种小幅度的渐进的创新行为,研发投入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这两种技术创新行为均有正向影响[12],因此,无法探讨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中企业创新应迈开多大的步伐:激流勇进?还是循序渐进?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所查阅的国内外文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行为;
h1b: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利用式创新行为;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施方案:本文将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作为实证数据,并为保证样本的准确性,遵循以下逻辑进行数据筛选:(1)根据调查问卷A4问题,删除非制造业企业;(2)根据调查问卷A5问题,删除样本不匹配的数据;(3)根据调查问卷A7问题,删除子公司企业;(4)根据调查问卷CNo2问题,删除缺失值。通过筛选,样本最终包含了1242家企业,样本企业涵盖了20家制造业企业。本文以企业双元创新行为,即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政策不确定性作为解释变量,设置企业年龄、融资约束、国际认证、信息化程度、行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本文使将用stata13.0进行实证分析,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将在回归分析中采用Robust稳健回归分析。在具体模型与方法上,由于被解释变量探索式创新Y1为“0-1”变量,故本文将对探索式创新Y1采用Logit模型;对利用式创新Y2采用OLS模型,并进行稳健性检验。
进度安排:前期查阅大量文献梳理国内外对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的研究情况;中期实证分析;预计于四月一日前完成初稿,并在接下来的时间修改完善。
预期效果:合理完成以上安排,保证规范性,多次修改后定稿。4. 参考文献
[1] 刁大明. 特朗普政府对外决策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02):69-88.
[2] bonaime a a , gulen h , ion m . does policyuncertainty affec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publishing.
[3] holm strom , b..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journalof econom 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9, 12(3): 30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