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经济学类 > 金融工程 > 正文

存贷比监管变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2021-12-15 21:07:4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银行信贷规模没有了限制,贷款规模将会增加。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提高后,资产配置结构将调整,高息的信贷资产替代其他低息的资产,净息差回升,将会影响到银行利润表,提高其盈利能力。但是,银行信贷扩张也受制于其他因素。取消存贷比对解决融资 难、融资贵的问题帮助有限,仍需中国央行有步骤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前银行惜贷更主要是受中国经济疲弱、银行坏账压力大增、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受存贷比的制约。取消存贷比将更有助于中小银行未来的经营发展。贷存比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行政性约束,是银行负债成本压力难以有效缓解的核心原因(贷存比约束下的存款立行策略意味着银行的存款吸收压力是极其刚性的),也是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根源(小微企业存款派生能力弱,在存款立行策略下天生难以成为银行的战略重点)。贷存比的取消影响深远,这既缓解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面临的负债成本上升压力,也在从制度上消除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真正病根,这既是呼应化解融资难融资贵政策大方向的有效步骤,也是为银行松绑的重要一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中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但在目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提到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在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变革现实状况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和思考,对中国商业银行贷存比变革对风险管理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

存贷比一直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为防止银行过度扩张,变革之前央行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也就是说,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可以贷出去75元。因此,银行在存贷比接近75%的时候,一般都会收紧贷款业务,增加存款业务来控制存贷比。作为一个反映银行流动性的指标,在银行业务相对简单的只有存贷业务时,存贷比具有监管意义。所以商业银行在管理中必须注重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所谓存贷比,就是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之比。存贷比只是银行控制风险的一个简单指标,之前监管部门要求贷存比不得超过75%。尽管目前存贷比体制不失是一种简便的风险监管手段,但由此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弊端在日益显现,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如在目前存贷比指标的制约下,金融机构为达标而违规进行高息及短期揽存,是造成新增存款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上述现象,不仅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减少了利润,同时还扭曲了其信贷结构。但目前银行的业务已经越来越复杂,存贷比不仅不符合银行的发展情况,并造成了新的扭曲。有的银行为了满足存贷比监管要求,往往出现月末、季末“冲时点”、存贷款“大腾挪”等现象。存贷比取消、银行负债端多元化需求的增加,还将促进各类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包括债券市场、证券市场、货币市场等,这些都有助于盘活存量资金,完善利率曲线,提高政策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风险大相径庭,在经济繁荣时期,因为企业盈利情况良好,贷款质量往往不会发生问题;但在经济衰退时期,除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收入外,还可能因为企业经营与效益受较大影响,给银行带来新一轮的不良资产。此外,由于银行业实际存贷比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银行贷款规模不会出现较快增长,将会缓慢提升。存贷比红线调整之后,新的监管指标仍然会出现。虽然中国本土流动性监管指标存贷比废除,但是面对着金融危机,国际监管部门对于流动性风险的重视则逐步上升。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鉴国际经验,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争对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变革的现实状况及形成原因,以及对中国商业银行贷存比变革对风险管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在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变革现实状况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和思考,对中国商业银行贷存比变革对风险管理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严重损伤商业银行的信誉和自身的清偿能力,甚至造成挤兑进而倒闭,大大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希望在实证的基础上,阐述贷存比与风险管理具体关联,并由此提供一些应对措施。

4. 参考文献

[1]徐良平.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功能范式: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2014(10)

[2]莫申生.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2014(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