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分析文献综述
2021-03-08 23:36:01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的持续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国汽车生产业已经掀起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热潮,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缺乏关键技术研究、基础配套设施、消费市场不成熟等许多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在这个阶段对比国外发展经验,提出关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一定意义。
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有效缓解石油资源的短缺。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减少尾气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最后,发展新能源汽车能缩短我国在传统汽车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由于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才刚刚起步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更具战略意义,不仅能够有效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存在的差距,还能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真正成为汽车工业强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状况与产业化战略方面,罗勇(2010)强调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储备要有全球和战略视野,他认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点要高,眼光要长远,加强国际合作,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点。叶盛基(2010)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水平与国外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水平。王传琪(2010)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现在具有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但是在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方面以及使用成本、售后体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弱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的方面,刘军民(2010)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财政政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陈柳钦(2010),也指出应以财政金融激励手段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关于产业竞争力,顾瑞兰(2013)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指出在财政补贴方面,存在着诸如补贴对象、补贴原则和分配方式的不明确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在税收方面,存在着税制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李良(2013)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目前的消费税收的研究分析,认为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环节,税收的优惠力度较小,范围较窄;关于汽车的燃油税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刘博文,李学成(2010)基于“钻石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并从基础建设,内需,研发,市场和产业联盟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分析主要集中在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Johnamp;Griffin (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方面的作用,并指出美国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Joseph (2004)在对Freedom AR项目的评估中认为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最早也要在2030年开始普及,美国能源部认为氢能源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开创性技术突破研究方面。另外,Johannes,Josef和Antonio总结了德国、西班牙与匈牙利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应用及相关组织的发展情况。在2003年1月欧洲可持续发展周(EUSEW)布鲁塞尔会议上,Volker Blandon与Ludwig Below总结了欧洲氢能源交通示范项目的发展情况,既包括了欧盟委员会支持的示范项目,也包括欧盟成员国进行的示范项目。 Hashish Ishitani (2007)总结了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尤其是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政策、企业组织关系、总体战略和未来政策目标等方面内容,建议全社会参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体系。
而在产业政策方面,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 (2003)在氢能研究报告中认为,尽管氢能的利用有助于美国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并且使用氢能也不会直接排放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但真正要使氢能大规模利用,还需要克服技术、安全、动力损失等多方面困难。此外,氢能的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也是阻碍氢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Toshihiko Nakata (2003)和Shreekar Pradhan,Bhakta Bahadur Ale,Vishwa Bhusan Amatya (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清洁能源汽车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效应。2009年美国能源部设立20亿美元的政府资助项目,用以扶持新一代电动汽车所需的电池组及其部件的研发。
在产业规模上,国外目前已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2012年美国已经在混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获取胜利,并拥有了占全球22%的专利。2014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19710辆,插电混动汽车依然是美国汽车市场的主力产品。美国电动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2016年交付电动汽车达7.62万辆,雪佛兰与福特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也取得了不弱的销量。日本,欧洲等亦实现了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