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制药工程 > 正文

奇异球菌R13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05 16:47:34  

文献综述 1.耐辐射奇异球菌的介绍 1.1耐辐射奇异球菌的简介 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简称DR)是一种极端环境微生物,也是地球上已知物种中最耐电离辐射的生物之一,它对电离辐射、紫外线、干燥、强氧化剂等各种DNA 损伤介质的致死和突变效应显示极强的抗性[1]。

DR菌自从被发现以来,它所具有的这种远远超出其他菌株的抗性就不断的吸引人们去研究其潜在的保护修复机制以及寻找与保护修复DNA相关的特殊基因和酶,对于癌症治疗,特别是放射治疗和抗肿瘤药物研究以及生物放射防护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2,3],因此,放射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生物医学肿瘤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和核污染研究人员对其非常重视。

耐辐射奇异球菌的开发利用并研究其耐辐射的机制,在环境保护、生物修复和人类健康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

1.2耐辐射奇异球菌的研究进展 1.2.1 耐辐射奇异球菌的特征 DR菌株于1956年由美国的科学家首次在俄勒冈州的一个辐射灭菌后变质的肉类罐头中分离获得,它作为耐辐射模式菌株也是各项研究中最常用的菌株之一[4]。

DR细菌的直径大约为1-2微米,不产孢子,革兰氏染色阳性,外观颜色为红色,是一类非致病性微球菌,其最佳生长温度是30℃,氧气是其生长的必要条件。

从固体培养基上观察,可以发现单克隆的菌苔呈凸状,表面较为光滑[5]。

在指数生长期,大约90%的细菌呈二联体存在;随着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后期形成四叠体;在稳定期,绝大多数细菌呈四叠体[6]。

1.2.2 耐辐射奇异球菌的结构 1999年,美国科学家使用随机全基因组鸟枪法对DR菌株进行了测序,并在在Science 上公布了耐辐射奇球菌野生型菌株R12的全基因组序列。

DR株的全基因组为:I号染色体(大小2.65Mb,G C含量67.0%)、Ⅱ号染色体(大小412.35kb,G C含量66.7%)、大质粒(177.47kb,G C含量63.2%)和小质粒(45.70kb,G C含量56.1%)[7],基因组的大小共计3284156bp,其中G C的含量高达66.6%。

还有研究显示DR菌株全基因组总共可以编码3187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而ORF平均长度为937bp,大约可以覆盖整个基因组91%的序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