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工商管理 > 正文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06 11:17:04  

摘 要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品的发展趋势,汽车产业面临巨大变革。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导品牌,面对着把自身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汽车品牌的机会之窗。然而另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互联网造车品牌兴起。比亚迪要保持与扩大其市场份额,需要制定面向未来汽车行业发展态势的竞争战略,打造竞争优势。

本文借助PEST、波特五力模型及SWOT分析等理论工具,首先分析了比亚迪的外部环境。又从研发、营销、制造三个方面对比亚迪的内部能力作了分析,并指出比亚迪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亚迪SWOT分析,对不同战略环境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比亚迪一方面具有新能源汽车上的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加入,比亚迪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ST战略更适合比亚迪目前面临的战略环境。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结合比亚迪的战略环境,本文提出低成本与差异化相结合的竞争战略。提升汽车质量、品牌形象是比亚迪发展战略的重点。同时,比亚迪应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资本运作,不断发展技术创新,以此构建企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比亚迪,竞争战略,竞争优势,核心能力,SWOT分析

Abstract

The electrification, intelligence and networking ar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automotive products, and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s facing great changes. As a leading brand of domestic new-energy vehicles, BYD faces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itself into a world-class automotive brand.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mestic auto market is fiercely competitive, and the car brand of internet companies has risen. To maintain and expand its market share, BYD needs to formulate a competitive strategy consider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 industry and so that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BYD's external environment using theoretical tools such as PEST, Porter's five-force model and SWOT analysis. It also analyzes the internal capabilities of BY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amp;D, marketing, and manufacturing, and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YD. On this basis, the BYD’s SWOT analysis is established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strategic environments. BYD has the advantages of new-energy vehicles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BYD is faced with more fierce competition with the addition of new forces of new-energy vehicles. Therefore, ST strategy is more suitable for BYD's current strategic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e competence, combined with BYD's strateg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etitive strategy that combines low-cost strategy and differentiated strategy considering BYD's strategic environment. Raising the quality of automobiles and brand image is the key to BYD's development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BYD should cultivate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strengthen capital operations,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build its core capabilities.

Key Words: BYD, Competitive Strategy, Core Competency, SWOT Analysis

目录

第1章:绪论 7

1.1研究背景 7

1.2研究意义 7

1.3研究方法 7

第2章:比亚迪汽车外部环境分析 9

2.1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9

2.1.1 政策环境分析 9

2.1.2 经济环境分析 9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10

2.1.4 技术环境分析 10

2.2微观外部环境分析 10

2.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10

2.2.2 买方的议价能力 11

2.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11

2.2.4 潜在入侵者的威胁 11

2.2.5 替代品的威胁 12

第3章:比亚迪汽车内部环境分析 13

3.1比亚迪汽车业务概述 13

3.2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13

3.3内部优劣势分析 14

3.3.1内部优势分析 14

3.3.2内部劣势分析 14

第4章:比亚迪汽车发展战略选择 16

4.1比亚迪汽车业务SWOT分析 16

4.2比亚迪总体发展战略 17

4.3比亚迪汽车竞争战略选择 17

第5章:比亚迪汽车竞争战略实施 19

5.1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实力 19

5.2提升品牌形象 19

5.3培养优秀企业文化 19

5.4加强企业资本运作 20

第6章:结论与启示 21

6.1本文主要结论 21

6.2对国内车企的启示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实现了迅速增长,连续9年产销量世界第一。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11.88 万辆和2,802.82 万辆, 较2015 年同比增长14.76%和13.95%。中国的汽车消费大国及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自主品牌平稳发展,市场份额逐步提升。2016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52.86万辆,同比增长2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2%。尽管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逐渐展露头角,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国际市场上自主品牌竞争力较低,不具备竞争优势。受新兴市场增速放缓、部分出口目的国进口政策改变、生产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出口市场疲软。自2012年开始整车出口连年下降[1]

随着技术进步与行业发展,汽车行业面临格局重组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及物联网概念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变革已成共识。多家国内外新兴汽车品牌进行了操作系统、自动驾驶平台的开发,以特斯拉、奇点汽车为代表的智能汽车新兴企业快速发展,快速推出样车和量产计划,自主品牌抢占智能汽车的风口。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绿色、共享的观念也逐渐在消费者中扩散,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9万辆,同比增长86.9%。全年整车产销量分别为51.7万辆和5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7%和53%,已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突破口,带动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全方位发展。未来的汽车产品正在向低碳、电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变化必然带动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巨大变革,也是自主品牌后来居上的巨大机遇。比亚迪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代表,以其低价优质的纯电动汽车产品获得了市场青睐。在国内互联网造车品牌崛起、国外电动智能汽车领头羊特斯拉进军中国的环境下,比亚迪如何保持和扩大其市场份额,需要洞悉行业态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扩大竞争优势、适应市场变化。

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汽车产业环境的分析,识别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对比亚迪汽车内部的优劣势,进而可以判断出现有战略与未来汽车发展趋势的不匹配之处。最终为比亚迪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在激烈竞争中突围。同时为国内车企的发展带来启示。

1.3研究方法

本文对当前汽车行业环境及比亚迪公司内部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基础上。数据、文献的收集与分析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PEST、波特五力模型对当前国内汽车行业环境分析以识别汽车产业即将到来的变革与汽车产品的发展趋势。对比亚迪企业内部进行剖析,识别了比亚迪汽车业务的优势与潜在威胁。在对比亚迪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制定了顺应未来行业变化的竞争战略及战略的实施措施。

第2章:比亚迪汽车外部环境分析

2.1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中的所有企业。了解宏观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对企业的战略评价、制定意义重大。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一般由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四个方面构成。不同的行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从中可以识别不同的变革的关键驱动要素。本文对比亚迪汽车的外部环境的分析,识别了中国的相关政策、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的变化,是比亚迪竞争战略制定的基础。

2.1.1 政策环境分析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构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在发展落后、竞争激烈的国际产业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快速成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政策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近年来,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重大变化如下:

(1)新能源汽车政策进入调整时期。2016年底,新能源汽车新政落地,扶优扶强的动态补贴机制建立。技术落后的企业及汽车产品将得不到政府补贴,倒逼企业加快创新步伐,避免汽车行业的重复建设。鉴于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未取得革命性突破,新政加大了对动力电池技术的政策支持。

(2)节能环保法规不断加严。今年4月1日,关乎中国汽车“动力”变化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双积分政策)正式实施。;我国乘用车油耗要求,2020年燃油法规限值为5升,2025年为4升,2030年为3.2升,每五年增加25%。车企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3)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工信部组织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出阶段性目标。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参与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正在制定。到202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6.9%。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迈向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2017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增长10.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322元,增长7.1%。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高,消费升级加快[2]。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就是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烟酒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区间。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实际增长7.3%,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随着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及与西方文化融合的程度都在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西方国家的消费观日趋一致。居民的消费意识增强,借贷消费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根据《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3],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了近半的信贷市场。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便利了人们的提前消费,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惊人。2017年新增信贷13.5万亿,全年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8%。汽车消费人群日趋年轻化,通过互联网订购产品和服务接受程度高,各车企纷纷试水网络销售,开辟销售第二战场。此外,人们的环保观念增强,绿色、共享的出行观念得到认可与普及。

2.1.4 技术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车企在高效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混动技术等领域均取得突破,但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在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技术方面自主品牌取得了较大进步。其中客车节能技术研发应用水平较高,在部分领域已到国际水平。新能源客车技术也领先世界,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乘用车方面,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锂电池与电动汽车研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推出双模纯电动汽车,领跑新能源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也涌现了宁德时代、精进电动等全球知名的供应商。2017年中国汽车专利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专利结构有所优化,专利质量有所改善[4]

2.2微观外部环境分析

2.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根据中汽协数据,2017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依次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吉利、长城、华晨和奇瑞。上述十家企业在去年的累计销售数量为2556.2万辆。从前十家企业的销量集中度来看,前十家销量占行业总销量的88.5%,销量集中度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上汽、东风、一汽等排名前三的汽车企业集团累计销量为1438.3万辆,销量集中度为49.8%。CRn是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数,是指在本地区范围内生产该产品的前n家最大的单位所占份额的总和。按照经济学家贝恩对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如果30≤CR4或40≤CR8,则该行业为寡占型。根据此标准,我国汽车市场为寡占型市场。市场占有率主要集中在传统汽车大厂,比亚迪等新生品牌生存压力巨大。然而,在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汽车市场,如美国市场CR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达到了 90%,日本市场上世纪末的 CR4 和 CR8 就已经分别达到 77%和 100%,韩国的 CR3 也达到了 90%[5]。而超高的市场集中度带来的是显著的规模经济。我国汽车市场也由成长期步入成熟期,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被淘汰。

2.2.2 买方的议价能力

汽车购买者可以分为政府、企业、个人消费者。政府、企业采购由于需求量大,往往具有较大的讨价还价能力。但政府在采购时,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往往具有政策扶持的性质。因此,政府的议价能力往往不被使用。而普通消费者一直以来只能被动接受价格,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放缓、汽车厂商竞争激烈,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相对提升。此外,随着互联网介入新车销售,新车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6]。消费者从线上询价比价、获取新车评测信息,汽车性价比日益明确。普通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得到加强,尽管这种能力十分有限。

2.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汽车的核心配件有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电子主动安全设备等,而这些配件的供应商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面。根据《美国汽车新闻》提供的2017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国仅五家企业上榜。日本、美国、德国分别以28家、22家、17家占据百强榜企业数量的前三位[7]。这些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往往具有很高的话语权,议价能力较高。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发展阶段,供应链体系还不成熟,整车品牌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较少。

不过,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与布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有一定的积累。我国出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电机批量生产企业。2017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的供应主要集中在北汽新能源、比亚迪、江铃新能源、精进电动等自主品牌。电池方面,电动汽车主要采用锂离子电础,而我国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仅次于日本、韩国,占据全球动力电池23%的市场份额。国内形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锂电池供应商,占据了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43.7%的份额。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民营企业,比亚迪掌握了核心技术,做到了电机、电池、电控系统自主配套。

2.2.4 潜在入侵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大小取决于行业的进入壁垒高低与现有企业对新进者的进入反应。常见的进入壁垒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源要求、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及政府管制。汽车行业是高规模行业,年产量20~30万辆被认为是汽车最合理的经济规模[8]。此外,汽车行业对资本、技术要求同样很高。在中国市场还要面临政府的管制与贸易保护。国外生产的汽车进口到中国有较高的关税,高关税起到了政策性壁垒的作用。在企业准入方面,政府政策也设立了一定的进入障碍。《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与2016年正式通过,取消了企业应掌握车载能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三项“核心技术”之一的要求,调整为应具备控制系统的开发能力,以及车载能源和驱动系统的集成、匹配能力,并在设计、仿真、试验验证等方面相应增加或提高了要求[9]

2.2.5 替代品的威胁

乘用汽车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替代威胁主要来自于公共交通工具。在燃油价格上涨、城市道路拥堵时,公共交通工具更加经济、便利。此外,共享出行方式更减少了人们个人购车的需求。同时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也存在相互替代。2017年7月,英、法两国宣布拟于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欧洲多国也先后列出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我国也在研究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10]。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而替代品的威胁程度主要取决于替代品在价格上是否具有吸引力、替代品在质量、性能和其他一些重要特性方面的满意程度以及购买者转换成本的高低。但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度、使用便利性都不够高。以电动汽车为例,续航里程有限、电池使用寿命较短、充电桩建设不足及充电时间较长等问题有待解决。

第3章:比亚迪汽车内部环境分析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