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 > 正文

武汉市大气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探析文献综述

 2020-04-14 21:38:06  

1.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为:①得出武汉市较为全面的pm2.5浓度分布图,了解武汉市近年来pm2.5变化规律,制作相关变化图表,计算数据,总结得出其时空分布特征;②探究影响pm2.5浓度的气象类影响因素、化学类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类影响因素等,分别采取对应的的分析方法,总结得出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等结论;③根据以上得出的数据,查阅全国防治污染工作措施,针对武汉市的污染现状,提出改善大气污染的具体措施。总之,目的根本在于分析武汉市pm2.5浓度分布数据,得出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各类主要影响因素,采取应对措施。

研究意义: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的污染物排放,如工业颗粒物、车辆尾气、垃圾焚烧等,造成大气中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引发的雾霾更是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pm2.5对环境和人体等有着极大的损害。因此,随着pm2.5分析研究的进行,无疑会推动着我国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以武汉市为例,大城市的发展无疑会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而pm2.5的分析研究会推动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淘汰污染物排放不合格的某些企业,促进环保设施的升级换代,降低污染危害程度,最终使人类能健康的生活。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在世界上已成长为世界强国。但付出的环境代价是巨大的,如气候变暖,湖泊退化,土壤沙化,草地退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等,像最为典型的黄土高原由于遭到破坏从一片森林退化而成为不毛之地,以至水土流失严重。而环境污染造成的首要问题是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会逐渐损害人体健康,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甚至会导致死亡。如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逐步遭到破坏,各个国家为了应对环境压力进行研究,希望能改善环境质量。

1、国内pm2.5研究进展

(1)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设置历程。

我国于 1982 年首次发布《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随后在1996年、2000年和2012年进行了三次修订。现在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于 1996 年,该标准只针对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设了限值,没有将细颗粒物作为监测项目。2012年2 月 29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增设了颗粒物 (粒径≤2.5 m )浓度限值和臭氧8h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颗粒物浓度限值;调整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与新标准同步还实施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 QI)技术规定 (试行) 》。

(2)我国大气颗粒物pm2.5的地面监测研究进展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气颗粒物进行研究。内容包括:①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得出pm2.5 在pm10中所占比重大约在68%;②对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及气象资料分析,同时与1993年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M10浓度显著增加,且主要成分为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细颗粒物;③对北京市1999至2000年空气污染物的消光系数和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分析,得出导致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在于大气颗粒物消光,且能见度与pm2.5浓度存在较好负相关性,但与pm 10的相关性较差;④分析研究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得出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首要原因是扬尘等放源类污染。⑤对2007 年南京市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月季变化、日变化特征分析,并利用同时期气象资料分析了pm2.5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目前我国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工作开展较晚,且主要是对大气颗粒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展开,而与细颗粒物有关的研究较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