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用冷却液的制备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5 20:21:36
文献综述
1.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日趋严重。目前,高能量密度、绿色的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逐步取代汽油、柴油汽车。在动力电池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池极化热、焦耳热、反应热和副反应热的产生,使得电池温度超出动力电池最佳工作温度范围[1](20℃~40℃),降低电池使用性能及寿命,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超出80℃会发生热失控[2],严重时会引发火灾。开展对动力电池冷却液制备工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朝阳区于2018年发生由于动力电池热失控引起的火灾事故,致使周边建筑起火造成人员伤亡、财物损失。为此,急需制备动力电池冷却液。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降低动力电池腐蚀和冷却液电导率问题开展对动力电池冷却液的制备工艺的研究,研究结果对动力电池的推广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动力汽车简介
动力汽车经历了从燃油汽车到”低排放”汽车的发展,目前,”低排放”汽车技术最成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其销量、增幅和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车型;随着动力电池性能以及安全性的提升和改善,”零排放”汽车也逐渐走上产业化道路。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以更快的速度成长,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有明显提升。2014年全球市场共销售353 522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56.78%;其中,电动乘用车323 864辆,占比91.61%;电动客车及电动专用车29 658辆,占比8.39%[3]。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仍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位居前列。
1.3 动力电池简介
动力电池分为铅蓄电池、碱性蓄电池、Li-ion电池(LiB)和聚合物Li-ion电池(PLiB)、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和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4]。随着动力汽车的发展,对动力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要求不断提高。由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比功率比铅蓄电池和碱性蓄电池高得多,故锂离子电池逐步取代铅蓄电池和碱性蓄电池成为第三代动力电池,考虑到锂离子电池成本较燃料电池低、安全性较高,以及燃料电池存在耐久性不足、冷启动困难等瓶颈,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运用最广的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由正负极、集流体、电解质及隔膜组成。正极材料主要由锂离子化合物组成,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以及固体颗粒。电解质连接正负极材料,将正负极板间的电流来回输送。正极集流体是正极的导电体,一般为铝箔,负极集流体为负极的导电体,通常为铜箔,集流体是为了将电池内外部电流连通,隔膜的是为了将正负极隔开,只允许锂离子通过,电子不能通过,以避免电池内部形成电路。隔膜不具有导电性,故而使其具有电阻性,可在电池温度过高或危险时自动将正负极断开,保护电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表面活性剂改性疏水性Cu2O量子点作为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顶部空穴传输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Nb 和 Ni 共掺杂 Mg(0001)氢解离扩散的理论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低温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SO4F毕业论文
- 锂空气电池新型正极催化剂Gd2Zr2O7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毕业论文
- 酸类添加剂对beta”-Al2O3电泳沉积成型法的影响毕业论文
- CuZr非晶合金中短程有序结构及其与玻璃形成能力的关系研究毕业论文
- 靶电流对多弧离子镀TiN镀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毕业论文
- 基于溅射离子镀技术的黄色系镀层制备及色彩表征毕业论文
- 电参数对铝合金汽缸微弧氧化陶瓷层性能的影响毕业论文
- 基于溅射离子镀技术的蓝色系镀层制备及色彩表征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