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元素的添加对锆基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0-06-03 21:56:27
文 献 综 述 1 引言 非晶合金材料的发现是偶然的产物。
1959 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 Duwez 在研究晶体结构和化合价完全不同的两个元素能否形成固溶体时,偶然发现了 Au-Si 非晶合金 [1~3] 。
半个世纪以来,非晶合金已经从当初被嘲笑为”愚蠢的合金” ,发展成为今天航天、航空等高技术和高档手表、手机、手提电脑等时尚品争相选用的时尚材料。
作为兼有玻璃、金属,固体和液体特性的新型金属材料,非晶合金是金属材料很多记录的”保持者”: 比如,非晶合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金属材料和最软的金属材料之一(最强的 Co 基非晶合金的强度高达到创纪录的 6.0 GPa,最软的 Sr 基非晶合金的强度低至 300 MPa)。
但是由于金属或合金的独特金属键结构,很难转变成玻璃态,为了获得非晶合金,人们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
德国人Kramer[4]在上世纪30年代末,他采用气相沉积法,首次制得非晶合金膜。
随后到1950年,Brenner等人采用了电沉积法制出了Ni-P及Co-P非晶合金薄膜。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D.Turnbull在研究液体深过冷时提出了金属溶体可以过冷到远离平衡熔点以下而不产生形核与长大的理论[5]。
成为了非晶合金的理论奠基人。
然而直到1960年人们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非晶合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表面活性剂改性疏水性Cu2O量子点作为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顶部空穴传输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Nb 和 Ni 共掺杂 Mg(0001)氢解离扩散的理论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低温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SO4F毕业论文
- 锂空气电池新型正极催化剂Gd2Zr2O7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毕业论文
- 酸类添加剂对beta”-Al2O3电泳沉积成型法的影响毕业论文
- CuZr非晶合金中短程有序结构及其与玻璃形成能力的关系研究毕业论文
- 靶电流对多弧离子镀TiN镀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毕业论文
- 基于溅射离子镀技术的黄色系镀层制备及色彩表征毕业论文
- 电参数对铝合金汽缸微弧氧化陶瓷层性能的影响毕业论文
- 基于溅射离子镀技术的蓝色系镀层制备及色彩表征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