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项目PPP模式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21 16:10:4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各国逐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项目管理。由于公共项目通常具有周期长、规模大等特点,在此之前不少国家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采取单方划拨公共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方式进行公共项目建设,政府一直是投资的主力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项目投资曾发挥了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这样一方面加剧了政府财政压力及融资风险,同时也使公共项目建设运行效率大受影响。在中国公共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政府单方面力量不足以支撑,同时因运营效率优先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私有企业在参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资金、管理和技术等优势,但由于受到自身规模和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私人资本很难参与到公共项目领域;这些问题都导致公共项目投资限制与社会对其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各国开始探索公共项目商业化的道路。2015年起,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ppp项目库,地方政府也积极跟进,纷纷推出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项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国外先进经验证明了其在提高基础设施供给效率、政府治理效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重要优势,对于我国而言,更有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政府简政放权的重要作用。
从当前来看,关于绩效评价及ppp项目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是,将绩效管理理论应用于ppp项目管理之中,并且对ppp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改进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在英 、 美 等发 达 国 家,对ppp模式进行绩效评估的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ppp绩效评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绩效评估标准不统一、评估方法不科学,再加上评估机构缺乏权威性,导致绩效评估结果缺乏约束力;另一方面,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ppp模式的公共项目日益增加,但如何科学的对其绩效进行考察和评价,提升项目绩效,在当前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上看,本文对公共项目ppp绩效评价方法的探讨都很有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目标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公共项目PPP绩效方法理论阐述。在梳理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的同时,对PPP模式下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范畴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而为全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影响因素。基于PPP模式下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从PPP模式下公共项目运作程序中的关键因素出发,探讨对PPP模式下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案例分析。选择项目利用上述方法对PPP模式下的公共项目进行模拟化实施,进一步佐证理论部分的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不足之处作出分析,对后续的研究与发展做出展望。
2.2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2.2.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广泛阅读相关论文、期刊、书籍、网站等文献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总结PPP模式下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现状,我国公共项目PPP的发展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等,总结PPP模式的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与科学应用。
(2)案例分析法
分析现有的PPP绩效评价方法理论在我国公共项目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理论和方法实施的思想体系。
(3)对比比较法
通过不同PPP绩效评价方法在公共项目应用之间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于公共项目PPP绩效评价方法的分析和研究。
2.2.2研究技术路线:
熟悉论文题目、基本内容与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研究方案设计→撰写开题报告→研究公共项目PPP绩效评价方法→建立PPP绩效评价数学模型、探索更科学有效的公共项目PPP绩效评价方法、分析PPP绩效评价方法理论→得出结论与展望
|
|
|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
第1-4周 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实习日记
第4周末 撰写毕业实习报告;准备技术文件一份;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实习资料整理装文件袋上交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王予函. 我国ppp项目绩效审计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6.
[2]刘晴. 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王明慧,张桥,凌飞翔.改进层次分析法在ppp项目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47 (13)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