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薛家中心公园改造设计文献综述
2021-12-23 22:47:30
全文总字数:6187字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不同城市面貌过于雷同,无特色等问题,阻碍了城市进一步发展。探究城市与公园的关系,本质是以城市公园生态建设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以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精神为规划建设依据,改善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公园 文化特色 生态建设
- 前言: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就是要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就是要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
- 正文:
城市公园是自然优美的公共户外活动场所, 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城市公共园林。近代美国奥姆斯特德设计的中央公园可谓是城市公园发展的里程碑, 它的成功建成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公园运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公园的建设高潮。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引发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预示着现代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二战爆发使欧洲许多有影响的艺术家、设计师前往美国,在他们的影响下,丹·凯利等人发起“哈佛革命”,宣告了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思想逐渐影响到园林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如波普艺术、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甚至建筑界的解构主义思潮也影响到园林设计,一部分园林设计师开始反思以往沉迷于空间与平面构图的设计风格,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人的行为需求与精神需求。90年代以后城市公园设计往往需要通过对场地的生态、历史、文化、技术革新和社会的内在与外在系统充分理解和融合,创造出一种跨越自然的和人工的,结合理性和感性的这样一种新的综合性城市公园。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西方现代城市公园已经清楚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形成多种多样风格独特的设计类型。由于现代城市公园设计需要处理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趋向复杂化,各流派的园林设计往往在保持自己设计风格的同时开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建造适应性更广泛、生命力更旺盛的新型城市公园。
公园城市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概念的提出不会一蹴而就,我国古代公园主要分为 2大派系,其一是以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其二是位于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地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上海的豫园等﹒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划分各自的租借范围,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园模式即租借公园,如天津的维多利亚花园和上海的外滩公园等;《“山水城市”概念深析》指出“城市只有自然景色、建筑与园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才能成为一个优美的城市”;《城市森林学》中提出山水城市理论,该理论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后来山水城市逐渐演变成生态园林城市﹒钱钟书先生在《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中指出:要发扬中国优秀的园林设计风格,真正实现园林中有城市,城市置于园林之内,把城市建造成一个巨大的园林﹒生态园林城市更加注重园林的建设,是对山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此类发展模式虽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但仅仅扩大绿化面积,机械的提高城市绿地率很难解决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公园成为稀缺的公共资源,却未必为所有民众欢迎。面对上海地图,你所能看到的公园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土地被更具有直接经济和实用价值的建筑所覆盖。调研发现,面对这样有限的资源,社会精英阶层对公园的使用兴趣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外出旅行,尤其是国际旅行。如 PU4,SH,DN 认为,上海的公园里人造景观太多,失去了原本自然的味道,这与东京的公园有很大区别。PU12,SH,DN 则表示,根据他的经验,上海公园的大多数使用者都是社会中下层。多数被访的有国外游玩经验的游园者表示,他们在欧美公园游玩,经常的景象是眼前和身边游人不多,空间比较开阔,没有拥挤感、紧迫感,可以随意坐下来或走走,感觉非常舒适和放松,而国内游园,尤其周末和节假日几乎较少例外地遇到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的情形。
游园者中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区分,是公园使用者群体差异的另一重要话题。如同中国绝大多数公园一样,上海的公园也多半是年长者的天下。对于大部分中老年人来说,来到公园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他们可以参加舞蹈、太极、唱歌、乐队、棋牌等团体运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像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而上海的老龄化进展更使得银发一族成为占据公园时间和空间的主体。工作日期间,老年人是公园的主要使用者。2015 年一项延长公园开放日的问卷调查表明,56 岁以上游园者所占比例高达 73. 1% ( 张红等,2017) 。周末和节假日则有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带小孩的年轻家庭来到公园活动。尽管少数游园者喜欢清静,但唱歌、跳舞等团体活动特别受中老年人欢迎; 音乐比跳舞,尤其是可能噪音扰民的广场舞、集体舞更受欢迎; 器乐比声乐更为游园者接受。对于年轻人而言,公园一方面是一个让人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另一方面也适合全家出游,只是他们因为工作和其他事情繁忙不常到公园游玩,他们不愿意与老人小孩竞争,也竞争不过老年人。这种局面虽然一时难以改观,但筹划和引进年轻人的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和社会义务活动,提供免费的 wifi,把公园环境氛围营造得更具青春活力和浪漫气息,或许可以吸引一部分年轻游园者。
当前我国学者对公园城市做了新的探讨,有的认为公园城市必须跳出公园看城市把城市融入公园之中;有的认为公园城市是人居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合体,公园城市中的“公”字,强调公共属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们塑造一种宜人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有的认为建设公园城市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绿色环境的福祉,要重视园林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有的认为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简单在城市中增加绿地,而是一次需要集中各行业智慧的集体行动,是以改变传统观念、技术方法为前提的开创性活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是公园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研究丰富了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与建设方法﹒但是,公园城市缺乏实践以及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导致了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