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设计学类 > 风景园林 > 正文

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东、南片区)规划设计10开题报告

 2020-06-03 21:55: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1.相关定义

1.1风景名胜区定义

”风景名胜区”(简称风景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1]。该概念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和郊邑游憩地,以自然和人文景物为核心。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美学和游览观赏价值,能有效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供人观赏和游憩、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2]

1.2旅游区定义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1.3风景区与旅游区区别

(1)法定定位和区划界限不同:众所周知,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对明确的法定定位和区划界限,而一般旅游区只是为了在大空间旅游活动组织中便于促销和运作而人为划出的对旅游点区域分布给予一定相关组合的模糊地域概念,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法定地位以及确定的模式和地理区划界限。

(2)经济学含义不同:风景名胜区本质上是一项资源保护型的社会公益事业,主要为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不是一类经济产业,不以追求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3]。而一般旅游区是为发展旅游业而专门设立的,追求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3)资源构成内涵不同:风景区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而旅游区除包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外,还可包括一切具有观光、参观、娱乐、休闲、度假等利用价值的各类资源,甚至是完全的人工景观在一定程度下也可称之为旅游区。

2.我国风景区规划理论研究历程

按照关键字”风景区”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最早的一篇文章是1934年张其昀先生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浙江省风景区之比较观》,阐述了风景区建设方面的观点,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风景区研究的开端。

在其后的四、五十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关于风景区的研究相继展开,出现了众多的风景区规划实践:如50年代孙筱祥先生参与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4];60年代的赣州通天岩风景区[5]、太湖风景区[6]和扬州瘦西湖规划[7]等。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公布和规划建设,风景名胜区规划从实践到理论逐渐繁荣起来,相关论文也呈井喷式增长(图1),但多集中在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的研究,如峨眉山风景区规划[8]、武夷山风景区规划[9]、骊山风景区规划[10]等。

图1-”风景区”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与年份关系图

进入90年代,对于风景区的研究逐渐开始涉及生态学相关专业,如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11]、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12]等,但研究者仍占少数。21世纪,随着景观生态学及GIS规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3],学术界更多的研究立足于生态学层面对风景区进行规划,常常重点关注风景区的资源保护与景观修复。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武陵源风景区和黄山风景区。

近年来,在以GIS为基础的生态学规划方法[14]占据风景区规划主流的同时,智慧风景区规划研究[15],[16]异军突起,并对当前风景区规划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过3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关于风景区的研究业已形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稳定的核心研究群体。缘于风景区规划的多学科属性,他们来自分属于自然和人文的多个学科,而伴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介入,具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在风景区规划研究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地位。这些都为风景区规划的理论发展夯下了多元复合的坚实基础。

3.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误区

风景名胜区规划,又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17]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对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属性缺乏正确认识,重开发、轻保护,热衷于攫取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期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致使风景名胜区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现象,国内已有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分析。

谢凝高将我国风景区规划所面临的挑战概括为:风景区定性定位问题;管理体制问题;立法问题;破坏性开发问题等[18]。蔡立力则提出风景区规划与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的相悖、统一与多头的尴尬、规划与实施的背离、保护与利用的两难以及所有与占有的神离等[19]。而仇保兴认为风景区规划设计的问题关键在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对矛盾上,并将之分为:长官意志式的开发;崇洋媚外式的开发;一哄而上式的开发;急功近利式的开发;盲目错位式的开发以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等[20]。而朱观海则从名词定性入手,指出当前的风景区规划常将其等同于旅游区、宗教地、娱乐场和另类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并指出要实现风景区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必须改变这一现象[21]

针对以上学者所提出的问题,本文将之概括为如下三点:

3.1定性定位错误

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主要包括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但在当前的规划设计中,有些部门和地方,把风景名胜区仅仅定位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把保护性变成开发性,展示性变成经营性,而忽视了其最基本的自然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部分规划设计者错误地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把城市广场、草坪、宾馆、宽马路、景观道路等生搬硬套进风景区规划设计中,而这势必会导致风景名胜区的过度开发,进而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不可挽回的损失。

3.2规划缺乏依据

我国自古便具有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优良传统,如先秦”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183;梁惠王上》);帝王下诏:”凡五岳及名山#8230;#8230;皆禁樵采”(《大唐六典#183;尚书工部卷》);保护甚至具体到一座山,如”天台山中闭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生长之福庭,禁断采捕者”(唐睿宗《复建桐柏观数》)。因此,我国至今仍保留有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风景名胜区。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开发商和相关规划单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全然不顾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三通一平、凿池堆山,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区内场地的生态功能,还使原有场地的特色荡然无存。如泰山架索道、建岱顶闹市,武陵源建观光电车、电梯,黄山建豪华宾馆、高坝水库等,都严重破坏了原有场地的景观特色。

另外,许多规划内容缺乏科学研究的依据,常常停留在根据主观编制的阶段。更有甚者,部分规划人员不能充分根据风景区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来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往往简单套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方法,使得详细规划与总体规划脱节。

3.3保护利用两难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即保护场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种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自然遗产来说,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及其关系中全部或大部分有关的相互依赖的有机系统。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不仅要保护好石英砂岩峰林地质地貌及其地区土壤、植被、水文景观的真实性,还要保护好与其成分相关的周围地质地理环境的完整性[22]。而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体现在文化遗产本身的系统性及其相关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如清东陵,包括整个皇陵建筑群的地表地下整体格局及其周围风水环境的完整性,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陵区曾建了不少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后来按照《公约》要求,拆除并恢复了清东陵的原作风貌,并因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当前的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常常过分夸大”利用”的地位,而忽视了”保护”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受短期的利用利益的影响,进而导致风景区原有风貌的破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郝晋.风景名胜区定义探究[J].中国园林. 2007(04).

[3]《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J]. 城乡建设,1994,04:28-31.

[4]孙筱祥,胡绪渭.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J]. 建筑学报,1959,05:19-24.

[5]陈柏泉.赣州通天岩调查记[J].文物工作资料,1962,(04):4.

[6]刘先觉.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J].南工学报,1964,(01):43-53.

[7]扬州瘦西湖规划中的几点体会[J]. 建筑学报,1961,02:5-9.

[8]钱振越,杨明宁.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J].建筑学报,1980,(06):3-7 4.

[9]邹其忠.武夷山风景区规划轮廓设想与若干组景构思[J].城市规划,1981,(01):11-16.

[10]关镇南. 骊山风景区规划[J].建筑学报,1982,(10):26-29.

[11]陈钟镇,蒋宗豪.黄山风景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0,(04):74-77.

[12]周公宁.论风景区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J].建筑学报,1992,(11):50-53.

[13]何华春.RS及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04):40-42.

[14]刘晓霞.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16):134-135.

[15]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09):15-21.

[16]党安荣,张丹明,马琦伟,李娟.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04):8-13.

[17]张明,黄翔.风景区与旅游区规划的对比研究[J]. 《规划师》论丛,2011,00:120-123.

[18]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 中国园林,2005,07:1-8.

[19]蔡力立.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4,(10):74-80.

[20]仇保兴. 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园林,2002,06:4-11.

[21]朱观海. 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辨析[J].中国园林,2003,02:62-65.

[22]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3,07:21-2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1.本课题拟解决问题

由上述文献综述所示,当前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表现为:定性定位错误(将风景区定性为旅游区,导致过度开发);规划缺乏依据(忽视地形地貌,主观编制规划);保护利用两难(重利用、轻保护现象较为普遍)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部分提出相应的研究途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