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文献综述
2020-03-14 12:17:53
太湖流域浮游藻类的研发现状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的增加,城市工业的发展,太湖收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太湖的化学水质逐渐下降,湖底淤积层厚度逐步增加,浮游藻类的密度不断增大,种类数逐渐减少,且明显趋于小型化,且经常出现蓝藻水华现象。为了太湖流域浮游藻类的分布及其与周边环境因子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研究。太湖浮游藻类的生长分布受多种环境因子( 光照、磷酸盐、氨氮、温度) 的影响限制。
关键词:浮游藻类、环境因子、水质、蓝藻水华
一.太湖简介
太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江苏省南部境内。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历史上太湖水域基本属苏州所辖,今三分之二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湾而成,有一种说法是近一万年前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天体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等破坏,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正常水位3公尺时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蓄水27.2亿立方米。
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为70多条漊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泄长江,以娄江、吴淞江、黄浦江为主。黄浦江为最大泄水河道,约占总出水量的80%。其余诸河港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
二. 太湖及其生态环境现状
太湖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属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标;年最高水温出现时间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时间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8212;38.0℃之间,历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为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温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过程相应、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时间在7、8月份和1月份,历年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蓝藻已成为太湖的常客,每到夏天蓝藻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发。2007 年的这次蓝藻暴发影响之大是前几次无法相比的,它严重影响了周边人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三. 湖泊浮游藻类问题研发现状
1浮游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