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正文

深地下空间建筑热环境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13 11:09: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枯竭、可利用面积不足、地价高涨等。利用地下空间配置城市基础设施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所谓地下空间是指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形成的空间。天然形成的地下空间有:喀斯特溶洞、熔岩洞、风蚀洞、海蚀洞等;人工形成的地下空间有:各种矿洞、工程建设需要开凿的地下洞室(如隧道、厂房等)开发利用。地表以下10米以内为浅层,地表以下10~30米为次浅层,地表以下30~100米为次深层。国外有人估计在30m深度范围内开发相当于城市总面积1/3的地下空间,就等于全部城市地面建筑的容量。有的专家估计一个城市合理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量是城市总用地面积乘上合理开发深度所得体积的40%,如果合理开发深度100一150米,当城市平均容积率为80%时,将扩大城市总容量26—40倍,这将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

国外的城市空间现代化开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国内尚属初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些专家认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发育阶段、成熟阶段,那么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萌芽阶段向发育阶段过渡。目前,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列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议事日程。国家建设部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制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并于19 9 7 年12 月就实施了该规定。无论国内国外,地下空间利用都是从浅层向深层发展,迄今为止仍主要在浅层地下空间进行。围绕大深度的空间开发利用早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比如日本,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已经成立了有政府部门,有大型企业,有关高校共同参加的声势浩大而广泛的活动,开始有计划地对各种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一、基本内容和目标

1. 文献综述深地下空间的环境特点;

2. 针对深地下空间围护结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 查阅文献;分析题目研究现状,学习基本理论;

第4周 阅读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英文文献翻译;

第5周 学习了解深地下空间内的构建运行原理,学习掌握fluent软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胡铁山.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与热湿耦合对流传递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云清.沪、杭、穗、深 地下空间开发动态[J].中华建设,2007(03):27-28.

[3]彭梦珑,黄敬远,丁力行,杨中.深埋地下建筑岩壁耦合传热过程的动态计算[J].建筑科学,2007(06):37-40.

[4]赵敬源,邱永亮.地下建筑热工环境的数值分析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06):167-169.

[5]赵伟杰,张立志,裴丽霞.新型除湿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11):1710-1718.

[6]刘培源,姚杨,王清勤,陈鹏飞.地下空间氡的产生机理及通风控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03):64-68.

[7]邓小池. 城市地下空间需求控制通风模式的模拟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8] 叶凌. 城市地下空间热能综合利用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9] 郑世英,张永良,智强,邢利和等, 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调查.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3):239-241.

[10]刘英杰,那艳铃. 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探讨[A].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设学部、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集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设学部、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集团):,2004:4.

[11]陈忠灿,承磊,王天祥,黄永华.空间热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低温与超导,2016,44(04):6-13.

[12]张伟捷,晋文,盛晓康.基于CFD建筑热环境模拟的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研究[J].暖通空调,2010,40(03):93-97 116.

[13] S. Choi,M. Krarti. Thermally optimal insulation distribution for underground structures[J]. Energy amp; Buildings,2000,32(3).

[14] Jing Zhang,Wei Xu,Angui Li,Kun Zheng,Jinping Zhang. Study on improving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of quadrangle adobe dwelling[J]. Energy amp; Buildings,2016,129.

[15]Jie Yang,Shunjiang Ni,Wenguo Weng. Modelling heat transfer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unclothed human body in hot environment by coupling CFD simulation with thermal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2017,120.

[16]Hao Wu,Beibei Sun,Zhe Li,Jia Yu. Characterizing thermal behaviors of various pavement materials and their thermal impacts on ambient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2.

[17] Martin Branis. The contribution of ambient sources to particulate pollution in spaces and trains of the Prague underground transport system.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2): 348-35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