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ation Space——南京大行宫广场可变性公共空间设计任务书
2020-05-14 22:16:08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要求
本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基于可变空间的设计思维塑造新城市公共空间,将空间与周围城市建筑及环境功能相结合达到更具集约化与可变性的设计目标,适宜城市居民多样性与便捷性的活动要求,满足城市空间与土地的集约化设计要求。
本设计需参照国外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设计的相关前沿理念采用相应的设计创新思维展示空间改造与功能提升的整合,预期达到最初的设计目的。
设计要求: 1.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183;蒂巴尔兹著,鲍莉,贺颖译.营造亲和城市:城镇公共环境的改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41. [2]阿尔多#183;罗西著,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45. [3]柯林#183;罗,弗瑞德#183;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1-34. [4]杨#183;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4-51. [5]王志章.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34-46. [6]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24. [7]陈锋.城市广场#183;公共空间#183;市民社会[J].城市规划,2003,27(9): 56-61. [8]廖方.城市公共空间危机与建筑设计概念的拓展[J].建筑学报,2007(9): 83-87. [9]王鲁民,马路阳.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研究[J].华中建筑, 2002 (03):49-51. [10]海伦#183;伍勒.人性化公共开放空间[J].世界建筑,2006(7): 45-47. [11]卢永毅.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困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5) :24~29. [12]邵大伟,张小林,吴殿鸣.国外开放空间研究的近今进展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1 (01):83-87. [13]任晋锋.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园林,2003 (11):46-48. [14] Lam K C, Ungng S L, Hui W C, et 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urban parks and open spaces in Hong Kong[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5, 111: 55-73. [15] Koomen E, Dekkers J, Dijk T. Open-space preserv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Planning, practice and prospects[J]. Land Use Policy, 2008, 25:361-377.
3. 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安排
2015年11月-2016年02月 查阅文献与设计资料,确定设计方向及题目 2016年03月-2016年03月 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研与前期设计分析 2016年04月-2016年04月 进行方案设计、修改与完善 2016年05月-2016年05月 补充完善设计,图纸绘制及文本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