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拙政园的“声景”环境设计手法的当代价值文献综述
2020-04-14 20:11:47
1.1、研究拙政园的声景环境设计手法
声环境不仅是由声音自身的物质特性,还由周边的环境构成,并且也受周边环境影响。声环境的评价除了客观环境、声音本身有关,还要考虑到听者的主观感受,而且同一声音,由于受众的不同,其给人的主观感受也不同。拙政园的声音来源主要由基调音和标志音构成,基调音是作为其他声音的背景而存在着的。想要描绘生活空间中的基本声音特色,基调音作为其他声音的背景,可以突出其他声音的背景。另外,它同时也可以代表地域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标志音在声景观设计中也被称作演出音,它是具有很独特的场所特征的声音,其中包含着自然声和人工声。景观标志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来获取,但声景观中的标志音就需要通过对当地较长时间的工作者的访问才能获取。此类标志音可以象征某一地域或时代特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是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需要保全和复兴的重要对象。本文将重点从上述两点进行研究加以实地考察作辅证。
1.2、国内外声景研究现状
1.2.1国外声景研究的发展过程
声景的概念最早实在20世纪20年代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提出,他试图在地理研究中调用全面的感官,因而尝试并创造了新的术语。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师索思沃思在波士顿考察一个特殊区域内的盲人们如何使用声音来建立一种声音身份时,他使用“声景”来描述城市里使人与某个空间建立起联系的声音属性。声景理念真正普及是在1969年谢弗发起的“世界声景工程”的时候,前文提到本文将从拙政园的基调音和标志音来进行研究,“基调音”、“标志音”是谢弗提出的概念,还有另一种名为“声信号”和前两个类别被谢弗用来描述某一特定声景。1978年,特鲁阿克斯作为声景研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出版了《声音生态学手册》这本工具书,书里详细解释了声学和声景术语及其概念,为后世声景研究铺下了夯实的基础。
中国的声景概念引入较晚,20世纪末王季卿对声景研究的起源及各国在当时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呼吁开展声景与声的生态学研究,中国才逐渐在声学领域慢慢开展了研究,在此之前中国虽然在环境设计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视觉美学见解,并且也涉及了其他感官的环境体验,但是一直没有在声学领域有系统性的概念。
1.3、依然适用于现代环境设计的声景设计技巧
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使得噪声问题在城市景观中越来越突出。但是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引入声景理念也是趋势所在,声景研究引入声的理念,为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切入点。同时,声景设计不只是对噪声进行消极的预防,而更应采取的是全面、综合、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进行设计。文中将从拙政园的声景设计手法理念进行剖析,分析其中依然适用于现代环境设计的手法与技巧。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1、研究内容:
研究拙政园不同区的声音特征与声音来源;了解及研究拙政园的”声景”构造方法和技巧以及功用依然实用于当代的拙政园营造声音环境的手法;归纳拙政园声景建造的理论,论述古代声景的设计原则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