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设计学类 > 艺术设计学 > 正文

生命的拯救 -- 新城区避难广场设计文献综述

 2020-03-10 17:44:53  

文 献 综 述

1、 选题背景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环境的不断恶化,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恶劣气候的增多,台风、洪涝、地震、火灾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了当今城市环境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水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台风飓风频繁的出现并且带来强暴雨天气形成的城市涝灾已成为困扰着中国各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雨后#8220;看海#8221;已成雨季无奈风景。涝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害,并危及生命。于是乎,台风的抵御及带来的强降水再利用成为现今景观设计的热点。

地震作为重大的地质灾害,它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时难以估量的。地震固然可怕,应对这一可怕的自然灾害时,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可估计。常常,完备的地震预警机制可以将地震的破坏降到最低,其中避难场所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时就有人提出城市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应急避难场所,将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与应急避难场所相结合,在灾难到来的同时公共设施也将起到避难的作用。目前,经常受到地震影响的四川已做出回应,在2012年之前成都已建成35个紧急避难场所,这35个点位分布在10个区(县),包括广场、公园、绿地、学校等,斥资约1.6亿元,北有沙河公园、南有高新体育公园、东有新华公园、西有浣花溪公园等等,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保证在人群密集地区的群众临时有地方可去。

这个课题比较有实际性和实践性,更赋有时代价值,在当代越来越恶劣不可预知的生活环境威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将此次课题做成以台风地震为主题的新城区避难广场,探索一条通过景观设计降低台风、地震造成对我

们心理上的恐惧,同时作为新城市紧急避难的一个场所。不同于以往应对城市洪涝的湿地公园、台风为主题的台风乐园、纯粹的城市紧急避难场所,可以说将其部分思想整合,再通过自身对景观的认识,设计成一个能够与大自然对话的生活环境。

2、关键词:

抵御 -- 沟通 -- 拯救

3、选题的内容

(1)第一层面要素设计#8212;抵御。

作为一个以台风地震为主题的新城区广场,首先要有自身对恶劣环境抵抗的能力,对于台风而言,通过地形结构的变化、材料的选取、植物的种植等因素降低台风的破坏能力;而对于地震来讲,完备的避震场所占主要因素,避震场所不仅要求有与周围人群密度相匹配的场地面积,还要求有完备的疏散流线,使避难人群能够迅速合理的进入广场避难。同时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是很好的例子,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2) 第二层面要素设计#8212;沟通。

课题设计规划以保护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景点和设施,广场能耗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同时对于台风所带来的强降水的再利用,利用清洁能源供应广场能耗和形成景观。新城区广场将突出台风与地震的核心主题并在紧急情况下起到避难作用。

如今的景观设计不仅是改善、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保护环境、防灾避难等其他明显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而古今中外的景观发展史表明,现代景观设计更偏重于景观的美化功能,环保、抗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等社会功能被极大地削弱。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景观设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让自然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相互沟通相互融入。

(3)第三层面要素设计#8212;拯救。

此次课题设计的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够在灾难发生后一段时期内或者在突发事件中群众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可以进入广场躲避由灾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其基本生活。但不同于以往的避难场所

,我们将用景观艺术的表现手法将避难空间与广场景观完美结合,同时对生态环境做出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以及空间的可迁移性。

比如加夫列拉#183;戈梅斯负责的#8220;避难所ByGG#8221;项目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视角:公共空间雕塑同时也可以用作的紧急避难生活空间。通过#8220;避难所byGG#8221;项目,加夫列拉#183;戈梅斯提出创建一个可居住的模块的构想,你可以进入安装在公共广场的雕塑内居住休息。该居住模块拥有一个双人房并附带一个卫生间,非常舒适同时也能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项目的审美部分不能被忽略,这是这个项目的最强的部分之一。

最后我将课题地址的选取定在江苏南京河西奥体中心附近,这个地方是南京经济活动中心,人群的密集区,重要的一点是在2014年的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全世界都会把目光集中在这里,充分体现其城市人文的价值所在,就像上海后滩公园一样,让世界更多的认识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大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2]来增祥. 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3]陈国兴.《岩土地震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4]周剑云等.《1000例景观建筑1-4》[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5]金英伟.《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6]MOOK.《蓝天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7]金英伟.《景观设计#183;线性动态空间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8]刘亚南等.国际新锐景观事务所作品集[J].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

[9]俞孔坚.景观设计学[J].北京:林业出版社2006年.

[10]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沈蔚等.室外环境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0年.

[12]邵力民.日本最新景观设计1-3[J].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年.

[13]邵力民.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14]文增.城市广场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

[15]俞孔坚等.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