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矿业类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正文

基于光纤感测的静力触探技术试验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26 12:48:5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静力触探的发明和应用对于工程地质勘探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已成为最基本的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手段。但是广泛使用的静力触探仪都是以电测式为主,传感器采用应变片传感器,长期在地下水环境中使用容易损坏,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静力触探仪将具有更好的耐久性、数据连续、再现性好、操作省力等优点,优化原有的传统静力触探仪,有效提高静力触探在工程中使用性能。

二、静力触探研究现状

2.1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测试〔static 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静探(CPT)。静力触探试验是把一定规格的圆锥形探头借助机械匀速压人土中,并测定探头阻力等的一种测试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准静力触探试验。荷兰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静力触探技术和机械式静力触探仪。试验是用机械装置把带有双层管的圆锥形探头压人土中,在地面上用压力表分别量测套筒侧壁与周围土层间的摩阻力(fs)和探头锥尖贯入土层时所受的阻力(qc)。电测静力触探试验于1964年首先在我国研制成功。原建工部综合勘察院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测静力触探仪,即我国目前普遍应用的单桥(单用)探头静力触探仪。利用电阻应变测试技术,直接从探头中量测贯入阻力,并定义为比贯入阻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荷兰开始研制类似的电测静力触探仪,探头为双桥式的。此项成果发表于1971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测静力触探的发展使静力触探有了新的活力,发展迅猛,应用普遍。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国际上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研制了可测孔隙水压力的电测式静力触探,简称孔压触探.(CPTU)。它可以同时测量锥头阻力、侧壁摩擦力和孔隙水压力,为了解土的更多的工程性质及提高测试精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静力触探仪以电测式为主。

静力触探具有下列明显优点:

(1)测试连续、快速,效率高,功能多,兼有勘探与测试的双重作用;

(2)采用电测技术后,易于实现测试过程的自动化,测试成果可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大大减轻了人的工作强度。

由于以上原因,电测静力触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土工原位测试技术,本章将重点加以叙述和讨论。

静力触探的主要缺点是对碎石类土和密实砂土难以贯入,也不能直接观测土层。在地质勘探工作中,静力触探常和钻探取样联合运用。

图2-1是静力触探示意和得到的测试曲线。从测试曲线和地层分布的对比可以看出,触探阻力的大小与地层的力学性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静力触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在于:

对地基土进行力学分层并判别土的类型;确定地基土的参数(强度、模量、状态、应力历史);砂土液化可能性;浅基承载力;单桩竖向承载力等。

图2-1 静力触探示意及其曲线

(a)静力触探示意及土层剖面 (b)静力触探曲线

2.2试验设备和方法

2.2.1试验设备

静力触探仪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①触探头,也即阻力传感器;②量测记录仪表;③贯入系统:包括触探主机与反力装置,共同负责将探头压人土中。目前广泛应用的静力触探车集上述三部分为一整体,具有贯入深度大(贯入力一般大于100kN)、效率高和劳动强度低的优点。但它仅适用于交通便利、地形较平坦及可开进汽车的勘测场地使用。贯入力等于或小于50kN者,一般为轻型静力触探仪,使用时,一般都将上述三部分分开装运到现场,进行测试时再将三部分有机地联接起来。在交通不便、勘测深度不大或土层较软的地区,轻型静力触探应用很广。它具有便于搬运、测试成本较低及灵活方便之优点。静力触探仪的贯入力一般为20~100kN,最大贯入力为200kN,因为细长的探杆受力极限不能太大,太大易弯曲或折断。贯入力为20~30kN者,一般为手摇链式电测十字板-触探两用仪。贯入力大于50kN者,一般为液压式主机。在参考资料中对触探仪有较为详尽的介绍。

(一)探头

1.探头的种类及规格

探头是静力触探仪的关键部件。它包括摩擦筒和锥头两部分,有严格的规格与质量要求。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探头可分为三种类型(见图2-2和2-3)。

(1)单桥探头: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探头类型。它是将锥头与外套筒连在一起,因而只能测量一个参数。这种探头结构简单,造价低,坚固耐用。此种探头曾经对推动我国静力触探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60年代初开始应用以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已建立了关于测试成果和土的工程性质之间众多的经验关系式。由于测试成本低,被勘测单位广泛采用。但应指出,这种探头功能少,其规格与国际标准也不统一,不便于开展国际交流,其应用受到限制。

(2)双桥探头:它是一种将锥头与摩擦筒分开,可同时测锥头阻力和侧壁摩擦力两个参数的探头。国内外普遍采用,用途很广。

(3)孔压探头:它一般是在双用探头基础上再安装一种可测触探时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装置的探头。孔压探头最少可测三种参数,即锥尖阻力、侧壁摩擦力及孔隙水压力,功能多,用途广,在国外已得到普遍应用。在我国,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此外,还有可测波速、孔斜、温度及密度等的多功能探头,不再一一介绍。常用探头的规格见表2-1。

探头的功能越多,测试成果也越多,用途也越广;但相应的测试成本及维修费用也越高。因而,应根据测试目的和条件,选用合适的探头。表2-1中各类型探头的底面积不同,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土层强度。探头底面积越大,能承受的抗压强度越高;另一个原因是可有更多的空间安装附加传感器。但在一般土层中,应优先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探头,即探头顶角为60#176;,底面积为10cm2,侧壁摩擦筒表面积为150cm2的探头,其成果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和通用性,也便于开展技术交流。

表2-1 常用探头规格

探 头 种 类

型 号

锥头

摩 擦 筒

标 准

顶角 / #176;

直径/mm

底面积/cm2

长度/mm

表面积/cm2

I-1

60

35.7

10

57

单桥

I-2

60

43.7

15

70

我国独有

I-3

60

50.4

20

81

II-0

60

35.7

10

133.7

150

双桥

II-1

60

35.7

10

179

200

国际标准

II-2

60

43.7

15

219

300

孔压

60

35.7

10

133.7

150

国际标准

60

43.7

15

179

200

(二)量测记录仪表

我国的静力触探几乎全部采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因此,与其配套的记录仪器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①电阻应变仪;②自动记录绘图仪;③数字式测力仪;④数据采集仪(微机控制)。

1. 电阻应变仪

从60年代起直到70年代中期,一直是采用电阻应变仪。电阻应变仪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大、精度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其操作是靠手动调节平衡,跟踪读数,容易造成误差;因为是人工记录,故不能连续读数,不能得到连续变化的触探曲线。

2. 自动记录仪

我国现在生产的静力触探自动记录仪都是用电子电位差计改装的。这些电子电位差计都只有一种量程范围。为了在阻力大的地层中能测出探头的额定阻力值,也为了在软层中能保证测量精度,一般都采用改变供桥电压的方法来实现。早期的仪器为可选式固定桥压法,一般分成4-5档,桥压分别为2、4、6、8、10V,可根据地层的软硬程度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电压稳定,可靠性强;但资料整理工作量大。现在已有可使供桥电压连续可调的自动记录仪。

3. 数字式测力仪

数字式测力仪是一种精密的测试仪表。这种仪器能显示多位数,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稳定可靠、使用方便、能直读贯入总阻力和计算贯入指标简单等优点,是轻便链式十字板-静力触探两用机的配套量测仪表。国内已有多家生产。这种仪器的缺点是间隔读数,手工记录。

4. 微机在静探中的应用

以上介绍的各种仪器的功能均比较简单,虽然能满足一般生产的需要,但资料整理时工作量大,效率低。用微型计算机采集和处理数据已在静力触探测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控制的实时操作系统使得触探时可同时绘制锥尖阻力与深度关系曲线、侧壁摩阻力与深度关系曲线;终孔时,可自动绘制摩阻比与深度关系曲线。通过人机对话能进行土的分层,并能自动绘制出分层柱状图,打印出各层层号、层面高程、层厚、标高以及触探参数值。

(三)贯入系统

静力触探贯入系统由触探主机(贯入装置)和反力装置两大部分组成。触探主机的作用是将底端装有探头的探杆一根一根地压入土中。触探主机按其贯入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间歇贯入式和连续贯入式;按其传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机械式和液压式;按其装配方式不同可分为车装式、拖斗式和落地式等。

2.2.2现场操作要点

1.贯入、测试及起拔要点

(1)将触探机就位后,应调平机座,并使用水平尺校准,使贯入压力保持竖直方向,并使机座与反力装置衔接、锁定。当触探机不能按指定孔位安装时,应将移动后的孔位和地面高程记录清楚。

(2)探头、电缆、记录仪器的接插和调试,必须按有关说明书要求进行。

(3)触探机的贯入速率,应控制在1-2cm/s内,一般为2cm/s;使用手摇式触探机时,手把转速应力求均匀。

(4)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使用孔压探头触探时,应先使用外径不小于孔压探头的单桥或双桥探头开孔至地下水位以下,而后向孔内注水至与地面平,再换用孔压探头触探。

(5)探头的归零检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使用单桥或双桥探头时,当贯入地面以下0.5~1.0m后,上提5~10cm,待读数漂移稳定后,将仪表调零即可正式贯入。在地面以下1~6m内,每贯入1~2m提升探头5~10cm,并记录探头不归零读数,随即将仪器调零。孔深超过6m后,可根据不归零读数之大小;放宽归零检查的深度间隔。终孔起拔时和探头拔出地面后,亦应记录不归零读数。

2)使用孔压探头时,在整个贯入过程中不得提升探头。终孔后,待探头刚一提出地面时,应立即卸下滤水器,记录不归零读数。

(6)使用记读式仪器时,每贯入0.1m或0.2m应记录一次读数;使用自动记录仪时,应随时注意桥压、走纸和划线情况,做好深度和归零检查的标注工作。

(7)若计深标尺设置在触探主机上,则贯入深度应以探头、探杆人土的实际长度为准,每贯入3~4m校核一次。当记录深度与实际贯入长度不符时,应在记录本上标注清楚,作为深度修正的依据。

(8)当在预定深度进行孔压消散试验时,应从探头停止贯入之时起,用秒表记时,记录不同时刻的孔压值和锥尖阻力值。其计时间隔应由密而疏,合理控制。在此试验过程中,不得松动、碰撞探杆,也不得施加能使探杆产生上、下位移的力。

(9)对于需要作孔压消散试验的土层,若场区的地下水位未知或不确切,则至少应有一孔孔压消散达到稳定值,以连续2h内孔压值不变为稳定标准。其它各孔、各试验点的孔压消散程度,可视地层情况和设计要求而定,一般当固结度达60%~70%时,即可终止消散试验。

(10)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停止贯入,并应在记录表上注明。

1)触探主机负荷达到其额定荷载的120%时;

2)贯入时探杆出现明显弯曲;

3)反力装置失效;

4)探头负荷达到额定荷载时;

5)记录仪器显示异常。

(11)起拔最初几根探杆时,应注意观察、测量探杆表面干、湿分界线距地面的深度,并填人记录表的备注栏内或标注于记录纸上。同时,应于收工前在触探孔内测量地下水位埋藏深度;有条件时,宜于次日核查地下水位。

(12)将探头拔出地面后,应对探头进行检查、清理。当移位于第二个触探孔时,应对孔压探头的应变腔和滤水器重新进行脱气处理。

(13)记录人员必须按记录表要求用铅笔逐项填记清楚,记录表格式,可按以上测试项目制作。

2. 注意事项

(1)保证行车安全,中速行驶,以免触探车上仪器设备被颠坏。

(2)触探孔要避开地下设施(管路、地下电缆等),以免发生意外。

(3)安全用电,严防触(漏)电事故。工作现场应尽量避开高压线、大功率电机及变压器,以保证人身安全和仪表正常工作。

(4)在贯入过程中,各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尤其是操纵台人员,要严肃认真、全神贯注,以免发生人身、仪器设备事故。司机要坚守岗位,及时观察车体倾斜、地铺松动等情况,并及时通报车上操作人员。

(5)精心保护好仪器,须采取防雨、防潮、防震措施。

(6)触探车不用时,要及时用支腿架起,以免汽车弹簧钢板过早疲劳。

(7)保护好探头,严禁摔打探头;避免探头暴晒和受冻;不许用电缆线拉探头;装卸探头时,只可转动探杆,不可转动探头;接探杆时,一定要拧紧,以防止孔斜。

(8)当贯入深度较大时,探头可能会偏离铅垂方向,使所测深度不准确。为了减少偏移,要求所用探杆必须是平直的,并要保证在最初贯入时不应有侧向推力。当遇到硬岩土层以及石头、砖瓦等障碍物时,要特别注意探头可能发生偏移的情况。国外已把测斜仪装人探头,以测其偏移量,这对成果分析很重要。

(9)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虽是同时测出的,但所处的深度是不同的。当对某一深度处的锥头阻力和摩阻力作比较时,例如计算摩阻比时,须考虑探头底面和摩擦筒中点的距离,如贯入第一个10cm时,只记录qc;从第二个10cm以后才开始同时记录qcfs

(10)在钻孔、触探孔、十字板试验孔旁边进行触探时,离原有孔的距离应大于原有孔径的20~25倍,以防土层扰动。如要求精度较低时,两孔距离也可适当缩小。

2.3基本测试原理

静力触探自问世以来,不仅仪器几经更新换代,而且对触探机理研究也很活跃,如1974年和1978年召开了二届欧洲触探会议,1988年又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触探会议。同时,历届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会议、国际工程地质大会,以及近年来的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集中,都有原位测试及触探机理的研究文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也有不少单位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如同济大学、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第四勘测设计院、长沙铁道学院、长春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及武汉水利水电大学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论文,出版了专著或教材。有很多单位还进行了原型模拟试验,如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综观国内外的研究,一般都用纯砂做为试验介质。这主要是因为砂的抗剪强度只有内摩擦角一个指标,便于解释静力触探机理。但由于在纯砂土中难以测得触探时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所以用纯砂不便于研究孔压触探机理。为克服此缺点,中国地质大学进行了以粘土为介质的原型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静力触探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对其测试方法和成果应用都有直接关系。因此,触探机理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由于土的性质的不定性和复杂性以及触探时产生的土层大变形等,都对机理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到目前为止,触探机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仍不尽人意,很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在探索之中。

2.3.1承载力理论

由于CPT的贯入类似于桩的贯入过程,故很早就有人将两者进行比拟,提出用深基础极限承载力的相关理论来解释静力触探的工作机理并由静力触探的测试结果推求深基础的极限承载力。

基本思路是假设地基为刚塑体,在极限荷载的作用下地基中出现滑裂面,不同学者假定了不同的滑裂面,由此导出探头阻力和基础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式。

然而,由传统极限状态出发的理论不能解释稳定贯入的许多特征,基于对滑移破坏面的不同假设而得出的结果也差异颇大。其根源可能与该法将地基土理想化为刚塑体,可以破坏而不会产生压缩有关。静力触探的实际贯入过程主要还在于迫使土体产生压缩,这与桩的贯入是有差异的。还有,作用荷载的性质也有差异。但有意思的是,Janbu等人的理论结果和实测值相当吻合。估计这是理论本身内含的正负影响因素相互抵消而致。

2.3.2孔穴扩张理论

孔穴扩张法(cavities expansion methods,简称CEM),源于弹性理论无限均质各向同性弹性体中圆柱形或球形孔穴受均布压力作用问题。该理论最初用于金属压力加工分析,随后引人土力学中,用柱状孔穴扩张解释旁压试验机理和沉桩,用球形孔穴扩张来估算深基础承载力和沉桩对周围土体的影响。CEM在土力学中已有较深入的应用。球穴在均布内压P作用下的扩张情况如图2-4所示。当P逐步增加时,孔周区域将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塑性区随P值的增加而不断扩大。设孔穴初始半径为R0,扩张后半径为Ru,塑性区最大半径为Rp,相应的孔内压力最终值为Pu,在半径Rp以外的土体仍保持弹性状态。圆柱形孔穴在内压力下的扩张情况与上类似,只不过一个属于球对称情况,另一个属于轴对称情况。

用孔穴扩张理论来研究CPT的机理有两种实用成果,即估算静力触探的贯入阻力和在饱和粘土中不排水贯入时初始孔隙水压的分布。

孔穴扩张理论用于静力触探的机理分析主要有两点不足:一个是静力触探时的土体位移实际上并不是球对称或轴对称的;另一个是随着探头的贯入,孔穴中心实际上是在不断向下移动的,而并非是固定在一个位置。

除了上述理论外,还有将观察点固定在探头上,将土体视为流体的研究方法,以及有限单元法等,都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都有其不足之处。

2.4试验成果的整理

1.单孔触探成果应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各触探参数随深度的分布曲线;

(2)土层名称及潮湿程度(或稠度状态);

(3)各层土的触探参数值和地基参数值;

(4)对于孔压触探,如果进行了孔压消散试验,尚应附上孔压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曲线;必要时,可附锥尖阻力随时间而改变的过程曲线。

2.原始数据的修正

在贯入过程中,探头受摩擦而发热,探杆会倾斜和弯曲,探头入土深度很大时探杆会有一定量的压缩,仪器记录深度的起始面与地面不重合,等等,这些因素会使测试结果产生偏差。因而原始数据一般应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一般按《静力触探技术规程》TBJ37-93的规定进行。主要应注意深度修正和零漂处理。

(1)深度修正

当记录深度于实际深度有出入时,应按深度线性修正深度误差。对于因探杆倾斜而产生的深度误差可按下述方法修正:

触探的同时量测触探杆的偏斜角(相对铅垂线),如每贯入1m测了1次偏斜角,则该段的贯入修正量为:

Dhi=1-cos((qI qi-1)/2)

式中 Dhi#8212;#8212;第i段贯入深度修正量;

qiqi-1#8212;#8212;第i次和第i-1次实测的偏斜角。

触探结束时的总修正量为SDhi,实际的贯入深度应为h-SDhi

实际操作时应尽量避免过大的倾斜、探杆弯曲和机具方面产生的误差。

(2)零漂修正

一般根据归零检查的深度间隔按线性内查法对测试值加以修正。修正时应注意不要形成人为的台阶。

3.触探曲线的绘制

当使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触探仪器时,需要的曲线均可自动绘制,只有在人工读数记录时才需要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

需要绘制的触探曲线包括ps~hqc~hfs~hRf(=f/q#215;100%)~h曲线。

2.5静力触探成果的应用

2.5.1划分土层

划分土层的根据在于探头阻力的大小与土层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由此进行的土层划分也称之为力学分层。

由图2-1,分层时要注意两种现象,其一是贯入过程中的临界深度效应,另一个是探头越过分层面前后所产生的超前与滞后效应。这些效应的根源均在于土层对于探头的约束条件有了变化。

根据长期的经验确定了以下划分方法:

(1)上下层贯入阻力相差不大时,取超前深度和滞后深度的中点,或中点偏向于阻值较小者5~10cm处作为分层面;

(2)上下层贯入阻力相差一倍以上时,取软层最靠近分界面处的数据点偏向硬层10cm处作为分层面;

(3)上下层贯入阻力变化不明显时,可结合fsRf的变化确定分层面。

第(3)条的根据在于当贯入阻力大致相当时,阻力的构成可以反映土性的差异。从此也可看出双桥探头的好处。

土层划分以后可按平均法计算各土层的触探参数,计算时应注意剔除异常的数据。

2.5.2确定土类(定名)

静力触探的几种测试方法均可用于划分土类,但就其总体而言,单桥探头测试的参数太少,精度较差,常常需要和钻探及经验相结合,下面仅介绍铁道部《静力触探技术规程》TBJ37-93中利用双桥探头测试结果进行划分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了qcRf两个参数,其根据在于不同的土类不但具有差异较大的qc值,而且其摩阻比Rf对此更为敏感。例如大部分砂土Rf均小于1%,而粘土通常都大于2%,所以使用这两个参数划分土类有较好的效果。

该法的优点是提供了边界方程,缺点是比较粗糙。

2.5.3求浅基承载力

用静力触探法求地基承载力的突出优点是快速、简便、有效。在应用此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静力触探法求地基承载力一般依据的是经验公式。这些经验公式是建立在静力触探和载荷试验的对比关系上。但载荷试验原理是使地基土缓慢受压,先产生压缩(似弹性)变形,然后为塑性变形,最后剪切破坏,受荷过程慢,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同时起作用。静力触探加荷快,土体来不及被压密就产生剪切破坏,同时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对内聚力影响很大。这样,主要起作用的是内摩擦角,内摩擦角越大,锥头阻力qc(或比贯入阻力ps)也越大。砂土内聚力小或为零,粘性土内聚力相对较大,而内摩擦角相对较小。因此,用静力触探法求地基承载力要充分考虑土质的差别,特别是砂土和粘土的区别。另外,静力触探法提供的是一个孔位处的地基承载力,用于设计时应将各孔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推求场地的承载力,此外还应进行基础的宽度和埋置深度的修正。

(2)地基土的成因、时代及含水量的差别对用静力触探法求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有明显影响,如老粘土(Q1~Q3)和新粘土(Q4)的区别。

我国对使用静力触探法推求地基承载力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经验公式很多。在使用这些经验公式时应充分注意其使用的条件和地域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中采用的公式如下:

砂土: f0=0.0197ps 0.0656 (MPa)

一般粘性土: f0=0.104ps 0.0269 (MPa)

老粘土: f0=0.1ps (MPa)

上列式中的f0为地基承载力基本值,ps为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

铁路部门提出的经验公式(见《静力触探技术使用暂行规定》)如下:

对于Q3及以前沉积的老粘土地基,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ps在3000~6000kPa的范围内时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地基的基本承载力s0

s0=0.1ps

对于软土及一般粘土、亚粘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s0采用下式计算:

s0=5.8ps0.5-46

对于一般亚砂土及饱和砂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s0采用下式计算:

s0=0.89ps0.63 14.4

当确认该地基在施工及竣工后均不会达到饱和时,则由上式确定的砂土地基的s0可以提高25%~50%。

上列各式的单位均为kPa。

相应的深、宽修正系数如下表:

表2-2 由贯入阻力ps定宽、深修正系数k1k2

ps /MPa

lt;0.5

0.5~2

2~6

6~10

10~14

14~20

gt;20

k1

0

0

0

1

2

3

4

k2

0

1

2

3

4

5

6

上述公式均是以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ps为基础建立的。以双桥探头的锥尖阻力qc为基础的公式也有不少,但不及上述公式的影响大。

2.5.4估算单桩的竖向承载力

静力触探的机理和桩的作用机理类似,静力触探试验相当于沉桩的模拟试验。因此,在现有的各种原位测试技术中,用静力触探成果计算单桩承载力是最为适宜的,其效果也特别良好,故很早就被应用于桩基勘察中。与用载荷试验求单桩承载力的方法相比,静力触探试验具有明显的优点。由于成本很低且快速经济,因而可以在每根桩位上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桩的载荷试验笨重,成本高,周期长,而且只有在成桩后才能做,试验数量非常有限,试验成本也远远高于静力触探试验。因此,静力触探在桩基的勘察阶段广泛应用。但要注意两者的区别,桩的表面较粗糙,直径大,沉桩时对桩周围土层的扰动也大;桩在实际受力时沉降量很小,沉降速度很慢;而静力触探贯入速率较快。因此,要对静力触探成果加以修正后才能应用于计算桩的承载力。由于载荷试验求出的单桩承载力最可靠,所以将静力触探试验和桩的载荷试验配合应用,互相验证,将会减少桩基的工程和试验费用并能取得比使用单一手段更好的效果。

应用静力触探的测试成果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已比较成熟,国内、外均有很多计算公式。现仅列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根据双桥探头测试成果确定预制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方法,供参考。

该规范规定,当根据双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预制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时,对于粘性土、粉土和砂土,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下式计算:

Quk=uSli#183;bi#183;fsi a#183;qc#183;Ap

式中 Quk#8212;#8212;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fsi#8212;#8212;第i层土的探头平均侧阻力;

qc#8212;#8212;桩端平面上、下探头阻力,取桩端平面以上4dd为桩的直径或边长)范围内按土层厚度的探头阻力加权平均值,然后再和桩端平面以下1d范围内的探头阻力进行平均;

a#8212;#8212;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对粘性土、粉土取2/3,饱和砂土取1/2;

bi#8212;#8212;第i层土桩侧阻力综合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粘性土、粉土: bI=10.04(fsi-0.55

砂土: bI=5.05(fsi-0.45

注:双桥探头的圆锥底面积为15cm3,锥角60#176;,摩擦套筒高21.85cm,侧面积300cm2

使用单桥探头的方法和估算钻孔桩的承载力的方法请见参考资料。

2.5.5其它方面的应用

除了在上述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外,静力触探技术还可用于推求土的物性参数(密度、密实度等)、力学参数(cjE0Es等),检验地基处理后的效果、测定滑坡的滑动面以及判断地基的液化可能性等。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请见参考资料。

2.6静力触探国内外研究现状

静力触探自1917年瑞典正式使用以来(螺旋锥头式静力触探),迄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1932年荷兰工程师P.Barentsen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尖锥静力触探试验。起初均采用机械式,锥尖形式也各式各样,欧洲后采用统一规格的标准探头。
  1948年,荷兰市政工程师Bakker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电测式探头(Rotterdam cone)。1957年研制出第一台能测侧阻力的电测式探头。1965年荷兰Fugro与TNO联合推出了一种电测式探头,其规格也是后来ISSMFE标准和许多国家标准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将孔隙压力传感器与电测静力触探仪结合起来,命名为孔压静力触探( CPTU)。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研制出不同的电测式触探仪。如法国的静、动二用触探仪,日本国家铁路公司研制成功音响静力触探仪,瑞典的孔底发射无线电测静力触探仪。新型静力触探仪的不断出现,标志着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也出现机械式的荷兰静力触探仪。1964年,王钟琦教授等独立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测式单桥触探仪。1967年,中南勘察院和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研制成功机械传动静力触探仪。1969年,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制造出双缸油压静力触探,促进了我国静力触探的发展。70年代,研制出”双桥”探头。80 年代以后对探头传感器技术改进很少。由于上世纪 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我国与国际交流较少,使得在静力触探技术发展上形成了与国际不同的技术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静力触探的发展。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静力触探技术仍以”单桥”探头、”双桥”探头为主,在 CPT 理论和新型探头的研发方面与欧美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1]

随着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不断发展,1992年,Rutgre等人首次将光纤光栅引入到土木工程领域,将光纤光栅埋设到混凝土结构中测量应变[2]。2006年,刘胜春等人将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应用到桥梁方向,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对其进行健康监测[3]。2009年,刘胜春又将引进到道路领域,将封装好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埋设到浙青路面结构层中来监测浙青路面结构内部的应力应变变化情况[4],2016年,徐洪钟等人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引进到土体性质研究领域,将传感光纤布设在土工格栅上和土层中,进行了湿胀干缩试验,利用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BOTDA),得到素膨胀土和土工格栅加筋膨胀土试样在湿胀干缩过程中的光栅应变,对比分析两种土样应变分布特征[5]

近些年来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也趋成熟,使得它能被广泛地应用到土木工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92年,Rutgre等人将光纤光栅埋设到混凝土结构中测量应变[6]。2006年,刘胜春等人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对桥梁进行健康监测[7]。2009年,刘胜春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埋设到浙青路面结构层中来监测浙青路面结构内部的应力应变变化情况。2016年,徐洪钟等人将传感光纤布设在土工格栅上和土层中,进行了湿胀干缩试验,利用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BOTDA),得到素膨胀土和土工格栅加筋膨胀土试样在湿胀干缩过程中的光栅应变,对比分析两种土样应变分布特征。本团队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应用于静力触探仪,使其能适用于土体内部应力应变的监测[9-10]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1)理论研究

利用新型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研发新型的静力触探传感器,对其传感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包括温度特性以及受荷作用下的敏感特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