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住宅小区深基坑(二层地下室)文献综述
2020-04-12 16:01:22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以及大型市政工程大量涌现。国外圆形基坑[2](为进行建筑物地下部分的施工由地面向下开挖的深度)的深度已经达到74m(日本),直径最大达98m(日本)。在国内,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基坑平面尺寸为170m#215;150m,基坑开挖深度达19.5m;润扬长江大桥南汊桥北锚碇基坑开挖深度达54m。北京财源国际中心建筑地上19层,高83层,地下7层,开挖深度达29.06m。基坑与相邻建筑物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如上海的汇京广场,围护结构与相邻建筑最近的距离仅40m。
近些年来,基坑支护取得较大发展,由于对高层建筑物大量采用”补偿法”的设计,促进了深基坑工程的大力发展。同时,密集的建筑物、基坑周围复杂的地下设施,使得放坡开挖这一传统技术不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建设的需要,常要用各种支护结构进行垂直开挖。因此,对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工作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3]
在20世纪30年代,Terzaghi等人已开始研究基坑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此后,世界的许多学者都投入研究,并不断地在这一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基坑工程在我国进行广泛的研究是始于80年代初,那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基本建设如火如荼,高层建筑不断涌现,相应地基础埋深不断增加,基坑开挖深度也就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90年代,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阶段,在繁华的城区内进行深基坑开挖这一古老的课题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挑战,那就是如何控制深基坑开挖的环境效应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深基坑开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产生许多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众多新的施工工艺也不断付诸实施,出现了许多技术先进的成功工程实例,然而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由于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及设计、施工的不当,基坑工程发生事故的概率仍然很高。
任何一个工程方面的课题的发展都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并不断相互促进的成果。基坑工程的发展往往是一种新的支护形式的出现带动新的分析方法的产生,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走向成熟。早期的开挖长采用放坡的形式,后来随着开挖深支护的增加,放坡面空间受到限制,产生了支护开挖。
三、深基坑支护的设计内容[4]
①支护体系的方案比较与选型;
②支护结构的强度、稳定和变形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