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M影像的南京市绿地遥感监测与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3 13:23:44
文 献 综 述
1.1研究背景
遥感(Remote Sensing)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技术[1]。遥感作为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能够迅速有效地提供地表自然过程和现象的宏观信息,而且能科学、准确、及时地提供分析成果,有助于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其作为空间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析决策、制图展示的作用[2]。遥感技术不但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具有覆盖面广、统计速度快、成本低、客观准确等特点[3],而且能够全天候实时对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等进行调查、监测、分析和预测。随着遥感技术中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不断突破[4],提高了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地物信息的精度,准确可靠并且能方便实现图形与数据相互查询,做出种类专题图,直接了解地物状况,从而在计算机中高精度地实现地物信息自动的提取、更新和管理,为综合效益提供科学的信息保障并减少繁重的工作量。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5]。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调节器,受到普遍关注。为了快速、全面、准确地掌握城市绿地分布现状与数量,提供绿地现状分布格局基础资料,满足绿地管理的基本需要,提供绿地系统规划与日常管理决策依据,遥感技术对城市绿地的提取进行研究,快速准确分析绿地信息,解决绿地提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减少人为参与,降低因操作人员的个人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为城市绿地的管理和规划提供有力的保证。
近年来,许多城市提出了创建”田园城市”[6][7]的规划目标,绿化管理部门也加大了绿化调查投入,投入人力物力,采用现场实地测量和估算,但由于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微小性、复杂性以及具有社会属性等特点,传统的城市绿地调查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效率低,成本高。
而遥感作为一种以物理手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以及范围广、速度快和成本低。随着商用卫星IKONOS、QuiekBird等高分辨卫星的相继发射成功和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遥感图像分辨率提高,突破了米级局限,飞行成本也大大降低,更多城市组织了航空遥感调查飞行,分辨率越来越高的遥感图像为城市绿地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更快捷、可靠的数据来源,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化调查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因此需要对以前调查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调查速度和调查精度。
1.3城市绿地信息提取的国内外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城市植被监测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尤其是得益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应用,城市植被资源的清查与分类方面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综合探测技术,遥感一词来自于英语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Singb.A[8]等早在1989年就将城市遥感的主要方法总结为分类后对比法、多时相复合法、影像差值/比值法、植被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变换向量分析等。Riley[9]等于1997年利用MSS影像对墨西哥uxtlas地区的1986-1994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可达81%-87%。V.Karathanassi[10]于2000年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根据影像纹理判断出城市建筑密度从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他们利用SPOT全色光谱影像对希腊的雅典地区进行了试验,分类精度为们利用SPOT全色光谱影像对希腊的雅典地区进行了试验,分类精度为83.40%-89.61%,高于传统的最大似然法(79.7%),这种方法可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城区扩展、非法建筑物监测等城市遥感监测。J.G.Masek[11]等在2000年的时候对华盛顿地区进行了城市扩展动态遥感监测,利用1973、1985、1990和1996年MSS影像和TM影像,采用NDVI差值法,利用空间纹理信息,设定一定的限制条件剔除了农业用地变化信息,准确提取出1973-1996年城市扩展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