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分离器矩形大开孔结构的应力分析文献综述
2020-08-05 22:03:47
1国内外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技术及其发展过程 1.1 美欧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技术的发展 1915 年,美国ASME 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压力容器建造规范《锅炉建造规范#183;1914》,到1926年发展到共8 卷。
从强度设计规范的基本理论是应用”基本应力”( 即后来的一次应力) 强度并按弹性理论来防止锅炉及容器发生过度变形及发生爆炸。
直到1963 年颁布的核电容器规范中出现 ”分析设计”法的建造规程,1968年在非核电的重要压力容器建造中也采用了分析设计法规程,这便是ASME Ⅷ - 2[1]。
这是压力容器发展历史中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在设计理念中首次提出了”以应力分析为基础的设计”方法。
这个应力分析的结果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即容器结构中总会存在超出一次薄膜应力以外的局部应力和应力集中部位的峰值应力,这些应力的数值会大大超出材料的屈服强度,即结构中局部区域总会进入屈服状态。
于是在设计理念上迫使人们不得不突破弹性分析的束缚,于是出现了应力分类的新理念,在设计准则中出现了”安定性准则”、”塑性极限分析准则”和”疲劳设计准则”等新概念。
采用了简便的线弹性应力分析法、有限元数值分析法以及实验应力分析法。
有限元塑性分析条件渐趋成熟后,欧盟国家组织了联合研究,用了9 年时间起草了欧盟的EN 13445( 2002) [2],其中的第3 部分( 设计) 附录B 提出了新的压力容器分析方法,即直接法。
直接法是相对于ASME Ⅷ - 2 的弹性应力分析提出的弹塑性设计准则的设计方法。
所谓直接,即直接采用非弹性分析方法,对已进入塑性变形的部位,按弹塑性数值分析得到总体塑性应变及局部塑性应变值直接给予合适的容许值就可以,从而可以避免应力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