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鲁士蓝类似物和金纳米复合结构的生物传感器文献综述
2020-06-24 19:52:57
文 献 综 述 1.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生物传感技术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集成的分析技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涉及内容广泛、多学科介入和交叉并且充满创新活力的领域。
生物传感器同传统分析仪器的区别在于以生物活性材料( 酶、抗原、为感知元件,通过物理化学换能器,将生物反应的信息转化成可定量识别的数字信号。
其优势是特异性好、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且可操作性强,在医学检验、食品分析、环境监测、战争毒剂、工业过程检测与控制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些年来,由于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原理的采用及各个学科的发展与相互渗透,各种新型生物传感器不断涌现,种类繁多,其应用市场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我国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历程与国际上基本同步,其中,经典的固定化酶传感器是研究最多、性能稳定,而且应用市场最大的生物传感器。
1.1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生物传感器起源于隔离式氧电极检测方法,由美国 Clark 教授于1956年首次提出,并于 1962年证实了葡萄糖氧化酶( GOD) 与氧电极结合进行葡萄糖测定的可行性,诞生了酶电极( enzyme electrode) 术语。
随后,许多学者对酶固定化和电极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完善,在实现酶电极功能方面取得了进展。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整个80年代,生物技术、生物电子学和微电子学不断渗透、融合,使生物传感器理论和方法不断扩展,形成了生物传感器学科领域。
1984 年,在国际生物工程年会上将生物传感器列为当代生物工程的重要领域之一。
1985年,Elsevier科学出版社创刊出版了《Biosensors》国际学术期刊,1990年更名为《Biosensors&Bioelectronics》。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用于甲醇制烯烃反应的SAPO-34/ZSM-5复合催化剂的原位水热结晶合成外文翻译资料
- 硫化氢在活体的化学发光探针成像外文翻译资料
- 全色发射型ESIPT荧光团对某些酸及其共轭碱负离子识别的颜色变化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用于成像神经元细胞和海马组织中NMDA受体附近内源性ONOO-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外文翻译资料
- 表面功能化的Ui0-66/pebax基超薄复合中控纤维气体分离膜外文翻译资料
- 金属有机框架中的可逆调节对本二酚/醌反应:固态固定化分子开关外文翻译资料
- 二维MXene薄片的尺寸相关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外文翻译资料
- 将制甲烷的Co催化剂转化为产甲醇的In@Co催化剂外文翻译资料
- MXene分子筛膜用于高效气体分离外文翻译资料
- 模板导向合成具有排列通道和增强药物有效荷载的立方环糊精聚合物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