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有机质对纳米二氧化铈水相性质及毒性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1-12-14 21:54:2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纳米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呈现逐渐递增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颗粒物(mnps)已经或正在不断地进入环境中而成为潜在的污染物。mnps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环境中,例如:① 生产过程,随着近年来纳米科学研究的广泛兴起以及生产纳米材料的工厂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增加,工厂和实验室的废物排放成为mnps进入环境的重要途径;② 人为使用,如化妆品、遮光剂、纳米运动器材以及纳米纤维等都可通过使用或废物处理等过程释放到环境中。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mnps在原位环境造成危害,但据预测ntio2在水环境中的浓度达到0.7 ~ 16 μg/l,该值已接近或高于ntio2的预测无效应浓度( 1 μg/l)。伴随着各种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人工纳米颗粒物(mnps)将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成为潜在的污染物,对生态健康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不利影响。释放到环境中的mnps可发生多种迁移和转化过程,进而影响其生态毒理学效应。如何评价mnps的水环境行为(尤其是mnps与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相互作用及其对mnps胶体团聚状态的影响)及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是纳米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因此,研究mnps的水相行为与毒理效应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为mnps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选取氧化铈纳米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淡水绿藻作为受试对象,考察一种溶解性有机质的类似物对氧化铈纳米颗粒物在水相中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溶解性有机质对氧化铈纳米颗粒物绿藻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行方案:
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的,查阅资料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当前农药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根据其性质结合研究基础,考虑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受试生物。通过请教导师和查阅文献书籍等途径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通过性质表征与毒性试验,评估纳米氧化铈颗粒物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
课题进度:
4. 参考文献
[1] trindade t, o’brien p, pickett n l. nano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perspectives [j].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1, 13(11): 3843-3858.
[2] horn d, rieger j. organic nanoparticles in the aqueous phase-theory, experiment, and use [j].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1, 40(23): 4331-4361.
[3] kwon s, fan m, cooper a t, et al.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micro- and nano-tio2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38(3): 197-226.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用于污染沉积物原位修复的新型活性炭基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碳氢化合物储存活动对土壤污染的初步评估:主要场地调查选择外文翻译资料
- 以玉米秸秆为基础的生物质材料为修复石油碳氢化 合物污染土壤的洗涤废水的再生外文翻译资料
- 生物测定知道的长三角工业废水处理厂污泥和相关再利用材料中读毒物的鉴定外文翻译资料
- 循环经济中低排放生态工业园区概念设计的模型框架:以藻类为中心商业联盟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VOCs废气治理工艺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生态工业碳代谢的生态网络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外文翻译资料
- 企业环境评价的组合方法与多准则分析综述外文翻译资料
- 生物质炭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