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科学 > 正文

镇江市施工扬尘监测分析开题报告

 2021-12-11 16:32: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随着镇江市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城市施工面积越来越大,施工工地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简单且不规范以及管理、维护不到位也会引起大量的施工扬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本课题选取了招商北固湾项目为研究典型,就现场情况设立合适监测点选取适当监测周期来揭示施工地大气中扬尘的污染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大气污染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现在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施工扬尘污染的巨大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交通排放、交通扬尘、能源消耗排放等本地主要污染源的研究与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城市施工扬尘的污染与控制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扬尘大量增加如果不加以控制其排放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对空气污染的程度。本课题对施工地扬尘污染的研究揭示了研究的关键在于监测点的设立于长时间的监测周期,其结果对施工扬尘削弱方案的制定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另外研究扬尘污染的影响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对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2000年,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以媒烟型为主,最主要的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在统计的334个城市中有202个城市的TSP度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0 mg/m 3 ), 占统计城市的60%。其中的97个国控网络城市的年均TSP 对城市空气的综合污染指数(根据普遍影响我国城市的三类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计算所得)的年均贡献率超过46%,而另外两种污染物贡献率只有28%和25%。另外从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日报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城市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按来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为源 ,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烟尘、粉尘和交通运输中车辆排放的尾气等 ;二是扬尘 ,包括大风将外地的尘土从高空输送到本地产生的扬尘和由城市建筑施工、裸露地面、地面尘土、渣土堆放以及人为排放的颗粒污染物沉降等方面产生的尘土在风力和机动车跑动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扬尘 ;三是其它原因产生的颗粒物,如植物花粉和孢子、各种生物气溶胶以及海盐(沿海城市)等, 由于其纯属自然原因引起的, 它对城市颗粒物污染的贡献率在短期内变化不大 。而第一类污染源(主要为烟尘和粉尘)在政府多年不懈努力控制下排放量逐年减少。而对于扬尘而言 ,由于政府对其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近年还有加重的趋势,其对城市颗粒物污染的贡献日益突出 , 已成为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如陈明华等人对上海市的研究结果表明扬尘已成为上海市颗粒物污染的最重要来源。另外方凤满等对长春市的研究 、李祚泳等对成都市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6~2000)对历年全国烟尘、粉尘排放量的报道中,从1996~2000年期间,烟尘的排放量分别为1751、1573、1452、1159、1165/万t,粉尘的排放量分别为 1920、1505、1322、1175、1092/万t。

从扬尘污染的变化趋势来看, 由于城市建设施工、裸露地面的大量存在以及城市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 很多城市扬尘污染在进一步加重, 大部分城市没有好转的迹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由扬尘所造成的颗粒物污染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对镇江市市区施工扬尘污染中TSP的污染程度与浓度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建筑工地动态监测点的监测周期根据具体施工时间进行动态调整,每个监测点的实际监测时间为18天。

2.对镇江市市区施工扬尘污染中降尘的污染程度与浓度变化情况就行监测,施工场地进行动态调整,TSP监测每月不少于10天。日均浓度,监测时间不小于12小时,实际监测为三天,每天12小时以上。以上项目,手工监测时,记录当时风向、气压、温度。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实行方案:

4.1 前期背景知识准备

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的,查阅资料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当前扬尘污染的研究进展,根据其影响因素结合研究基础,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环境。

4.2 监测点选择

通过请教导师和查阅文献书籍等途径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针对风向、距离、监测时间等要素进行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招商北固湾项目所在地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

根据现场气象情况,四个风向各设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按照扇形发60℃布设,选择主导风向以外50m布设一个空气监测点,100m布设1个空气监测点,150m布设一个空气监测点。根据项目所在地,由于季节不同所导致的主导风向的差异,设定秋冬季节的主导风向点布置方案。

4.3 监测方案与内容

对于降尘在建筑工地动态监测点的监测周期根据具体施工时间进行动态调整,每个监测点的实际监测时间为18天。

对于TSP监测点所在的施工场地进行动态调整,TSP监测每月不少于10天。日均浓度,监测时间不小于12小时,实际监测为三天,每天12小时以上。以上项目,手工监测时,记录当时风向、气压、温度。

4.4 数据分析

TSP通过大气采样器TH-150对招商北固湾总悬浮颗粒物进行监测,再由实验室分析。

空气中可沉降的颗粒物,沉降在装有乙二醇水溶液做收集液的集尘缸内,经蒸发、干燥、称重后,得出的称量数据,经过公式计算得出降尘量

课题进度: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扬尘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2. 总结有关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现状选取合适的研究案例。

二、研究及实验准备阶段(2016年4月):

1. 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根据相关原理制定监测方案;

2. 充分把握实验整个过程,对其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进行预案,做好充分准备,保证监测正常、准确进行。

三、实验阶段(2016年4月):

1. 准备采样设备、监测分析人员等;

2. 开始具体监测点的设置与监测时间规划;

3. 对监测的结果以及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并数据分析与汇总;

四、总结阶段(2016年4月):

1. 整理监测数据,完成数据分析;

2. 根据数据进行结果分析,通过汇总的数据表来揭示施工区扬尘污染中TSP、降尘的影响规律;

3. 对研究结果进行思考与评价,最终撰写论文。

预期效果

通过有关资料及文献的学习,对扬尘污染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通过完成具体的监测实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镇江市市区施工区扬尘污染中TSP、降尘的影响程度,加深了对扬尘污染的认识并为大气污染控制的评价与规划制定提供依据。

4. 参考文献

5、已查阅参考文献

1.陈明华等.上海市颗粒物高浓度区污染物源解析, 上海环境科学, 1997, 10.

2.韩立慧等. 北京地面扬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A],0250-3301(2009)01-0001-08.

3. Sun Y L , Zhuang G S, Tang A H, etal.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PM 2.5 and PM 10 in Haze-fog Episodes in Beijing[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06, 40:3148-3155

4. Masataka N , Satoru K, Nobuko K, et al .Kosa aerosolas eoliancarrier of anthropogenic material [J] .Science of theTotalEnvironment, 1991, 107:13-27.

5.冯伟等. 北京市道路尘土残存量和近地面扬尘监测及其影响因素[B]. :1005-8206 (2014) 05-0031-03.

6.赵秀勇等.北京施工扬尘污染与控制[A]. 0254-0037(2007)-0-086-05.

7. 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8. 王淑英, 张小玲, 徐晓峰.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J] .气象科技, 2003, 31(2):109-114.

9. 刘昌岭, 张经, 刘素美.我国不同矿物气溶胶源区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 J] .环境科学, 2002, 23(4):28-32.

10. Cen K , Thomas N , Stefan N, et al.Land use-relatedchemicalcomposition of street sediments in Beijing[ J] .Environment ScienceandPollution Research, 2004, 11 (2):73-83

11. 姬亚芹, 朱坦, 白志鹏, 等.天津市土壤风沙尘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来源研究[ J] .生态环境, 2005, 14(4):518-522.

12. 庄国顺, 郭敬华, 袁蕙, 等.2000 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J] .科学通报, 2001, 46(3):191-197

13. 汪安璞, 黄衍初, 马慈光, 等.北京大气颗粒物与地面土中元素的污染及来源初探[ J] .环境化学, 1988, 7(6):25-31

14. Zhang X Y, An Z S , Liu D S, et al.Study on threedust storms in China-source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andtransport process of mineral aerosol particles[ J] .ChineseScienceBulletin, 2001, 37(11):940-945.

15. 杨东贞, 王超, 温玉璞, 等.1990 年春季两次沙尘暴的特性分析[ J] .应用气象学报, 1995, 6(1):18-25.

16. Chow J C, Watson J G , Huock J E, etal.ALaboratoryResuspension Chamber to Measure Fugitive Dust SizeDistributions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1994,28(21):3463-3481.

17. 韩力慧, 庄国顺, 孙业乐, 等.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本地源与外来源的区分[ J] .中国科学 B 辑化学,2005, 35(3):237-24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