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广告效果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5 18:07:20
1.1目的和意义
一个城市的形象对本市市民幸福感和游客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而城市品牌的建立与传达,应当基于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文化元素的创建。作为城市骨干的重要依托,地铁已然是许多大城市市民及游客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地铁在承载着交通属性的“实体功能”之外,还传承着传递文化,汇集信息等“虚拟功能”。地铁本身作为一种虚拟的“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而地铁站广告作为其中的构成部分,自然承担了信息传递的功能。广告的商业性,工业性等不同的性质,带着不同的信息符号,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基于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和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的发展,其形式变得多样,内容变得丰富,无论是参观游览的外地游客,还是日常借助地铁出行的本地市民,都会在乘坐地铁的不经意间,收到地铁广告所传递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他们着对于城市品牌形象的属性理解与评判。
品牌的核心内涵是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在进行城市品牌的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战略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资源,能力,发展情况。然后实施调查研究,不仅了解自身情况,也要充分掌握外界的评价与看法,争取全面而有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紧接着,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进行准确的定位。再去挖掘城市的核心品牌价值,在确定目标受众后进行规划和开发。而地铁广告交织着人的情感,用艺术的语言渗入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城市需要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也扎根于城市,其与城市的品牌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国的地铁广告与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时间仍处于摸石过河的状态,尚未形成一套真正成熟的整合传播模式。本文将整合传播理论、品牌传播学运用到研究中去,选取武汉市地铁4号线为案例,为当前我国地铁广告与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实践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建议性提议,使其能更好适应地铁广告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到以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转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在地铁广告传播效果方面,李彦(2013)在《地铁广告研究》中,以受众为切入点,采用问卷和追踪的研究方法,研究影响上海地铁广告的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从理论出发,分析受众对广告认识记忆的原因。柳莹针对沈阳地铁广告从“5W理论”着手调查,得出沈阳地铁广告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王文馨以南京地铁移动电视广告为研究样本,寻求提升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有效之策。
而在地铁广告价值的研究方面,黄娴(2013)从城市整体规划和视觉传达设计角度回答了地铁广告存在的价值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地铁广告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林琦、黄安霞(2009)基于地铁公益广告较之商业广告相对“沉默”的现状,提出地铁公益广告要实现“艺术性”与“功能性”两者的统一。刘宗红、苏杨二人在《文化视域下地铁广告传播——以南京地铁广告为例》中指出以文化为主导的地铁广告需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双管齐下,通过地铁广告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建立现代化城市形象。
于小婧(2013)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提升——济南城市品牌形象案例研究》立足山东省会济南,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进行探究,进而增强城市发展的实力。
城市个性也是城市品牌形象打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品牌形象的想象力》中提到“建设城市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品牌的想象力,着重凸显城市独特个性。城市品牌形象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城市品牌经营管理者的想象力,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传递给受众的想象力。”
1.2.2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Philippe Pinchemel)在《法国》一书中这样描述:“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来说,也可能是一种氛围,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其对城市的认知跳出自然与经济的认识圈子,将其视线穿过物质存在的空间,延展至城市的精神品性层面,指向了城市的文化和人格,以及右文化人格所折射出来的城市品牌形象。由此可见,研究城市品牌形象,不仅仅满足于城市商业文明的需要,同时也处于建设城市精神文明的目的。
凯恩.莱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2003)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中指出不论是人、机构还是地理位置都可以实现品牌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特定的地理,品牌才能得以确定。”品牌的功能就是个人们讲述这个地方,在了解的同时产生好印象。
特伦斯.A..辛普(Terence A Shimp)理论结合实践,在《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与促销》一书中指出企业或公共组织成功的关键在于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迅速、一致的沟通,将广告、促销以及其他营销手段化散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