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工商管理 > 正文

员工组织关系与工作激情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开题报告

 2020-02-20 10:31:0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 背景及目的
本文选题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为《工作激情视
角的员工-组织类亲情交换对创新行为的多层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

号为 18BGL125。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究其根本原因之一则在于中国经济实

力不断增强,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极高,威胁到其利益。中国
做强了“制造”,在“智造”上却还有所欠缺。即使拥有如华为这样强
有力的技术企业,实际上我国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重要产业对国
外技术依赖性强,制造业大却不强,总体上处在创新价值链的中低端。
由此可见,中国尤其是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自身拥有强大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在创新过程中,
创新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员工从事突破性创新工
作时,可能会长时间处于失败的挫折当中,得不到预期的成果。创新
工作要求研究人员具有长期付出而得不到回报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
来自何处?
本文将拟从中国传统文化“泛家”的特征出发,重点探讨员工-组
织关系与工作激情对突破性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旨在从“泛家”式
员工-组织关系视角发现对员工开展突破性创新行为的积极影响因素,
为企业激发员工创新行为提供实践上的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将创新行为作为一个
单维度变量,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机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研
究成果。但根据创新的不同目的、指向、阶段及创新的突破程度,不
同的创新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Dewar 和 Dutton(1986)区分了突破性
创新(Radical innovation)与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Madjar(2011)等人认为渐进性创新仅发生较少的变化,对现有的实践和
产品进行较小的修改,而突破性创新则指打破现有的框架和流程,或
建立新的框架和流程。
Madjar(2011)等人认为冒险意愿、创造力资源和职业承诺等与突破
性创造力有关,同事富有创造力和组织认同对渐进性创新有所影响。
张勇(2014)等人发现高变革领导下绩效薪酬正向影响了突破性创造
力,高交易领导条件下绩效薪酬对渐进性创造力正向影响,并且内在
动机中介了绩效薪酬与突破性创造力的关系,外在动机中介了绩效薪
酬与渐进性创造力的关系。同时也有零星学者对二维创新开展影响因
素探讨,均发现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由此
可见,影响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因素存在差异,在研究中,有
必要将创新行为加以区分,从两个维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2.2 员工-组织关系与工作激情
一直以来,员工-组织关系都受到组织行为学领域学者的关注。根
据社会交换理论,Tsui(1997)等人根据诱因-贡献模型,将员工与组
织之间的关系分为准交易契约型、投资不足型、过度投资型与相互投
资型四种雇佣关系。从员工与组织的相互视角出发,Shore(2006)等
人将员工与组织之间交换的内容,归结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两大类。
基于中国文化特色,朱苏丽(2015,2017)等人基于两大交换,提出了
中国企业的员工-组织关系中存在着体现员工-组织高度融合的类亲情
交换关系。
在对工作激情的研究中,Vallerand 和 Houlfort(2003)提出的概念
逐渐被组织行为领域学者重视。Vallerand 和 Houlfort(2003)认为工作
激情的产生是人们对所从事工作内化的结果,并根据内化的结果不同,
将工作激情分为和谐激情和强迫激情。
工作激情是人们对工作内化的结果,根据 Deci 和 Ryan(2000)提
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人们对自主性、胜任力、关系三种基本心理的需
求构成了个体对社会情境因素内化的源头。现有文献对工作激情的前
因变量的研究主要基于自主性和胜任力需求的内化,Liu(2011)等人
以及 Fernet(2014)等人认为活动的自主性与组织自主性支持环境促
进和谐激情的产生,个体在活动中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控制有可能
形成强迫激情;Forest(2012)等人认为个体知觉到的能力优势有助于
提升和谐激情。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基于关系需求产生的内化进而
引起工作激情的探索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此有所突
破。
1.2.3 员工-组织关系与突破性创新行为
将员工-组织关系视为创新行为的前因变量,郭桂梅和段兴民
(2008)、康力(2011)、Jia(2014)证实相互投资型员工-组织关系
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作用。员工-组织关系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划分的
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两个维度(Shore, 2006),大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员工-组织的社会交换关系能够促进员工形成更有利于组织的工作态
度与行为,但是不同维度的员工-组织交换关系对创新行为有何影响,
尤其是对多维度创新行为的探讨还比较少见。Shore(2012)提到的员
工-组织关系中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关系的划分是基于西方以契约为
规范的文化特征的,而基于中国文化特征、反映中国企业组织与员工
之间交融特征的员工-组织类亲情交换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还没有针对
性的研究。
1.2.4 工作激情与突破性创新行为
Chen 和 Liu(2015)等人发现,现有的关于工作激情与创新行为
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Liu(2011)等人进行了组织自主性环境对和谐
激情及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跨层研究,我国学者近年来也针对此有了
一些零星的研究(汪国银等,2016;孔纯,2017)。总的来讲,工作激情
对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有待展开,本文将从工作激情的二元结
构视角探讨对多维度创新行为的影响。
1.3 意义
从学术价值上来说,本文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创新行为与工作激情
的研究。在创新行为的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外相关成果非常丰富,但
是缺乏对创新行为分类细化的研究,这是对目前创新行为领域研究的
深化;在工作激情研究方面,目前组织情境下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局限于少数前因变量的探讨,对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也比较零散。本
文拟以工作激情为中介变量,探讨员工-组织关系对突破性创新行为的
影响机制,这对现有工作激情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价值。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一是探讨员工-组织类亲情交换对工作激情与
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挖掘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管理中
的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的落地;二是现实中员工的
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对组织的突破性发展与稳定均有价值,本文
以其为结果变量,探究并比较其不同的影响机制,有助于组织更有针
对性地实施创新的激发与管理;三是从工作激情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助
于管理实践直击工作本身对员工的价值,这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意
义感与幸福感。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基本内容
本文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说明本文的主要研
究内容和思路。第二章阐述员工-组织关系、工作激情、突破性创新行
为的概念界定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三章阐述本文的三个研究
假设。第四章介绍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数据分析方法,并说明调查
过程及样本情况。第五章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假设检验。
第六章是归纳总结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不足,提出未
来的研究方向。
具体提纲如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员工-组织关系
2.1.2 工作激情
2.1.3 突破性创新行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
2.2.2 员工-组织关系与工作激情
2.2.3 员工组织关系与突破性创新行为
2.2.4 工作激情与突破性创新行为
第 3 章 研究假设
3.1 员工-组织关系和工作激情
3.2 工作激情与突破性创新行为
3.3 员工-组织关系与突破性创新行为
第 4 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4.1 研究工具
4.1.1 员工-组织关系的测量
4.1.2 工作激情的测量
4.1.3 突破性创新行为的测量
4.2 数据分析方法
4.3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
4.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 5 章 研究结果与应用
5.1 研究结果
5.2 实践应用
第 6 章 结束语
2.2 研究方案
以下为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9 年 3 月 25 日前,查阅文献,完成开题报告;
2019 年 4 月 10 日前,进行调研与数据的收集工作;
2019 年 4 月 30 日前,完成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
2019 年 5 月 15 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9 年 5 月 30 日前,根据导师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定稿;
2019 年 6 月初,准备并完成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郭桂梅,段兴民.员工-组织关系、内在动机与员工创造性—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评
论,2008,20(3):16-24.
[2] 蒋 昀 洁 , 张 绿 漪 , 黄 庆 , 蒋 春 燕 . 工 作 激 情 研 究 述 评 与 展 望 . 外 国 经 济 与 管
理,2017,39(8):85-101.
[3] 康力.员工-组织关系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9):10-15.
[4] 孔纯.知识员工工作激情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 李贵卿,井润田,玛格瑞特.瑞德.儒家工作伦理与新教工作伦理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中美
跨文化比较.当代财经,2016(9):66-76.
[6] 龙立荣,张勇,刘伟利.重赏未必促进创新.北大商业评论,2015(4):26-33.
[7] 汪国银,张文静,陈刚,刘芳.“我是”、“我能”、“我愿”—工作激情对员工创造力的
影响路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22):28-35.
[8] 王忠军,张璐,王思思,马红宇.绩效考核导向对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行为的影响:自我决
定理论视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1):48-54.
[9] 俞明传,顾琴轩,朱爱武.员工实际介入与组织关系视角下的内部人身份感知对创新行为
的影响研究.管理学报,2014,11(6):836-843.
[10] 张剑等.工作激情研究:理论及实证.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69-1281.
[11] 张剑,董荔,田一凡.促进还是阻碍:情感对员工创造性绩效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6):955-962.
[12] 张勇,龙立荣,贺伟.绩效薪酬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心理学
报,2014,46(12):1880-1896.
[13] 张勇.绩效薪酬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4.
[14] Amabile, T. 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5(2):
357-377.
[15] Benner, M. J., amp; Tushman, M. 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38 -256.
[16] Chen, X. P., Liu, D., amp; He, W. Does passion fuel entrepreneurship and job
creativity? A review and preview of passion research. In C. E. Shalley, M. Hitt,
J. Zhou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ultilevel linka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7] Deci, E. L., amp;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 227-268.
[18] Dewar, R. D., amp; Dutton, J. E.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11),
1422-1433.
[19] Forest, J., Mageau, G. A., Sarrazin, C., amp; Morin, E. M. “Work is my passion”:
The different affectiv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rmonious and
obsessive passion toward work.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11,
28(1): 27-40.
[20] Jia, L. D., Shaw, J. D., Tsui, A.S. and Park, T. Y. A Social-Structural
Perspective on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s and Team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4,57(3): 869-891.
[21] Liu, D., Chen, X. P., amp; Yao, X. From autonomy to creativity: 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harmonious pass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1, 96: 294-309.
[22] Madjar, N., Greenberg, E., amp; Chen, Z. Factors for radical creativity,
incremental creativity, and routine, noncrea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1, 96(4): 730-743.
[23] Mageau, G. A., Vallerand, R. J., Charest, J., et al. On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and obsessive passion: The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 activity
special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9, 77: 601– 646.
[24] O’Reilly, C. A., amp; Chatman, J.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The effects of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6, 71(3), 492– 499
[25] Tsui, A. S., Pearce, J. L., Porter, L. W., and Tripoli, A. 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Does
investment pay off?.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5): 1089-1121.
[26] Vallerand, R. J., Blanchard, C. M., Mageau, G. A., et al. Les passions de lame:
On obsessive and harmonious pa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4): 756–767.
[27] Vallerand, R. J., Paquet, Y., Philippe, F. L., amp; Charest, J. On the role of
passion for work in burnout: a process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0, 78(1):
289-312.
[28] Woodman, R. W., Sawyer, J. W., Griffin. R. W.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2): 293-321.
[29] Zhou, J., Hoever I. J. Research on workplace creativity: a review and
redirection.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4, 1(1): 333-359.
[30] Zigarmi, D., Nimon, K., Houson, D., Witt, D., amp; Diehl, J. Beyond engagement:
Toward a framework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for employee work passio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2009, 8(3), 300-32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