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开题报告
2021-12-18 21:55:40
全文总字数:312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引人瞩目,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区差距矛盾最为尖锐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时间角度来看,全国经济地区差距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在空间角度上,则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的巨大差距。这些差距一旦超过临界值,势必影响国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我国经济时空变化特征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指出发展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我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同时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参考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相关理论较多,总体来看都是从经济发展变化的动态视角出发分析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很多学者都试图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国内都有相当理论和实践结果。
国外方面,缪尔达尔的区域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由于市场力量通常是递增而不是递减的,因而会导致地区不均衡性的加剧。他认为“回流效应”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根源。赫希曼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地区会对经济落后地区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利的影响称为“涓滴效应”,不利的影响称为“极化效应”。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认为,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通常极化效应将起主导作用, 地区差距趋于扩大;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 扩散作用将发挥主导作用,地区差距缩小,整体变化轨迹呈现一条倒“u”曲线。弗里德曼则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地区增长迅速,边缘地区增长缓慢, 边缘区对核心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核心和边缘之间形成差距。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依据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以及对近30年来我国基本经济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结合数学模型和gis软件,研究不同时间段内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并且利用地学统计方法描述连续时间下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从经济变化的时空角度回溯发展过程并探究规律。论文中涉及内容概括为:
u我国经济不平衡的现有认知
u经济差异衡量方法的确定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1、 实行方案:
本研究搜集和处理了近三十年来全国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数据(gdp),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的支持下,结合spss等数学软件,计算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利用arcgis使各地区发展状况呈现在地理空间中,通过统计工具,研究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分布情况,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未来经济发展策略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数据来源:1978年至2014年各地区年鉴等数据
4. 参考文献
[1] 范剑勇.产业结构失衡、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 j] .上海经济研究, 2008(3):3 -13 .
[2] 林毅夫, 蔡昉, 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m] .增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21-228 .
[3] 张馨之, 何江.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分析[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 26(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