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激元干涉性质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7-02 22:43:00
文 献 综 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存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摩尔定律说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倍,这样的描述在过去几十年都是比较准确的。
然而近年来增速已经放缓了,因为研究和实验室的成本需求十分高昂,而有财力投资在创建和维护芯片工厂的企业很少,而且制程也越来越接近半导体的物理极限,将会难以再缩小下去。
由于电子瓶颈的存在,用电来处理信息的技术已达到极限。
为了处理日益增长的海量的数据,现代光信息处理系统正在试图借助集成光路来提高信号的处理速度。
由于衍射效应的限制,光子集成电路的尺寸始终是个问题。
而表面等离激元是局域在金属介质表面的电磁模式,具有亚波长、局域场强强的优势,吸引了很多人的研究兴趣。
众所周知,和传统电介质构成的光学元器件作比较,纳米尺度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学器件表现出了新现象和功能,可以把它用来制作出微型化与高密度化的集成光路。
一、表面等离极化激元及相关效应 1.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是表面等离激元(SP)的一个研究分支,人们它的研究始于对金属纳米颗粒对光的选择性共振吸收的认识。
1902年,Wood在研究金属光栅的横磁偏振(TM)反射光谱实验中观察到了一系列明暗条纹,即Wood异常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