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致相分离法制备PVDF膜文献综述
2020-05-17 21:44:16
文 献 综 述
1 PVDF简介
1,1-二氟乙烯(CH2=CF2)又称偏氟乙烯(VDF或VF2),加成聚合可得到聚偏氟乙烯(PVDF或PVF2)。市售的偏氟乙烯聚合物一般通过乳液聚合或悬浮聚合制得[1]。PVDF均聚物的结构是由碳氢键和碳氟键交替组成的:
PVDF是一种半结晶性聚合物,玻璃化温度-40℃,熔点约为170℃,热分解温度在316℃以上,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冲击性和耐磨性能[2]。PVDF的抗紫外线和耐老化性能优异,对波长200~400nm的紫外线辐照稳定,其薄膜置于室外10~20年也不变脆龟裂。PVDF具有非常优越的化学稳定性,不会被酸、卤素和强氧化剂所腐蚀,在硝酸、硫酸和盐酸及100℃的高温下,性能基本不变[3-4]。由于其上述优点,美国Millipore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使用该高聚物开发出Durepore型的微孔滤膜。PVDF微滤膜以其疏水性已成功地应用于油水分离、废水处理、工业气体过滤等场合。制备微孔膜有浸没沉淀法和热致相分离法。热致相分离法拓宽了膜材料的范围,开辟了相分离法制备微孔膜的新途径。
2 PVDF膜的制备方法
从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开始采用PVDF进行超微滤膜的制备[5-7]。制备PVDF超微滤膜的方法主要有相转化法、烧结法和拉伸法,其中相转化法凭着其过程简单及成本较低,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超微滤膜制造厂商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溶剂蒸发法、水蒸气吸入法、浸没沉淀(NIPS)法以及热致相分离(TIPS)法。不过NIPS法和TIPS法是目前最常用的PVDF超微滤膜制备方法。
2.1 热致相分离法(TIPS)
热致相分离(TIPS)法由Castro于1981年提出,它的制膜原理为高分子与稀释剂在高温下形成均相铸膜液,置于冷却浴中降温后铸膜液发生固-液相或液-液相分离,聚合物富相固化成膜,聚合物贫相成孔,萃取聚合物贫相后即得到聚合物多孔膜。与其它制备方法相比,TIPS具有以下优点:
(1)运用范围广,适用于常温下溶解性差,甚至是由于结晶不能溶解的聚合物;
(2)可以通过稀释剂的选择,聚合物浓度、淬冷温度或者冷却速率的控制,实现结构的多样性和可控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用于甲醇制烯烃反应的SAPO-34/ZSM-5复合催化剂的原位水热结晶合成外文翻译资料
- 硫化氢在活体的化学发光探针成像外文翻译资料
- 全色发射型ESIPT荧光团对某些酸及其共轭碱负离子识别的颜色变化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用于成像神经元细胞和海马组织中NMDA受体附近内源性ONOO-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外文翻译资料
- 表面功能化的Ui0-66/pebax基超薄复合中控纤维气体分离膜外文翻译资料
- 金属有机框架中的可逆调节对本二酚/醌反应:固态固定化分子开关外文翻译资料
- 二维MXene薄片的尺寸相关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外文翻译资料
- 将制甲烷的Co催化剂转化为产甲醇的In@Co催化剂外文翻译资料
- MXene分子筛膜用于高效气体分离外文翻译资料
- 模板导向合成具有排列通道和增强药物有效荷载的立方环糊精聚合物外文翻译资料